濒死体验的意义(五十四)

啤嗎哈尊金剛上師

前文提要

不同的「临终景象」与不同的形成原因

「临终景象」依其产生的「主因」与「助缘」之不同,可以大致分为下列几种:

1. 「四大分离」「主因」:由内在的「意识」及「潜意识」(包含一切记忆),与「助缘」:外在环境的「四大分离」配合而形成的「临终景象」

(请参看「濒死体验的意义」(八)「濒死体验的意义」(二十)一文)

2. 「脑内啡肽」「主因」:由内在的「意识」及「潜意识」,与「助缘」:外在环境的「脑内啡肽」配合而形成的「临终景象」

(请参看「濒死体验的意义」(二十一)一文)

3. 「业力」「主因」:由内在的「意识」及「潜意识」,与「助缘」:外在环境的「业力」配合而形成的「临终景象」– 分两种:

1.) 好的 – 因

a.善报(请参看「濒死体验的意义」(二十一)一文)、

b.自身修行之力而形成。(請參看「瀕死體驗的意義」(二十二)一文)

2.) 坏的 – 因難

a.恶报、

b.冤亲债主索偿之力而形成。

(请参看「濒死体验的意义」(二十三)一文)

跟据调查记录,大部份临终者见到的景象都涉及

1. 保护者或仇家:

好的 — 见到已逝去的亲人或友人、不知名的保护者、神或佛来迎接
坏的 – 被一群恶形恶相的人或兽围困、与一群面目迷茫的众生为伍或同行

2. 陌生的地方:

好的 — 见到亭台楼阁、花田、河川、光芒的地带、乡镇或城市
坏的 – 见到荒野、森林、黑暗、地洞、地狱

3. 凌乱而无法清晰记忆的事物

究竟佛教,如何评论这些现象呢?佛教说人死后会在七七四十九日内正式投生,为什么临终者还会见到已死去多年的亲友来迎接呢?这些已死去多年的亲友为什么还未投生呢?他们的显现,究竟是临终者的幻觉?抑或是真的呢?还有其他原因吗?那些陌生的地方,是否就是将要投生的地方呢?有什么情况,会令临终者的正常投生受到更差的拖累呢?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亡者避开苦难,提升投生的地方呢?

人类拥有四种「意识状态」(请参看「莲花海」第26期,「智慧的修行方向」一文),分别是:

1. 贝塔波(Betaβwaves)─ 日常生活中的「意识状态」;

2. 阿法波(Alphaαwaves)─ 松弛的「意识状态」,例如进入初阶「观想」或「初步定境」、「精神身」与肉体开始进入缓慢脱离的状态;

3. 西塔波(Thetaθwaves)─ 进入高阶「观想」或「深层定境」的宁静「意识状态」;

4. 德塔波(Deltaδwaves)─ 无梦、深度睡眠的缓慢「意识状态」;

究竟迈向死亡的不同阶段,与当中的「意识状态转换」,是如何影响着临终病者的思维及行为呢?与「临终景象」的关系是什么呢?照顾临终病者的家人及亲友应如何顺应「意识状态的转换」及「临终景象的转变」来引导临终病者的情绪及精神路向呢? 「 意识状态的转换」及「临终景象的转变」可以相辅相成吗?身体的「四大分离」也影响着「意识状态的转换」及「临终景象的转变」,应如何协助及引导临终病者解决或减轻这些问题呢?

 

迈向死亡第一个阶段时的终极协助是什么?

陪伴者、亲友、及专业的辅导员,在临终者处于迈向死亡第一个阶段时所要做的事情,就是:

1. 接纳与谅解…….(请参看第30期)

2. 聆听与观察…….(请参看第30期)

3. 分析与采用…….(请参看第31、32及33期)

4. 带出与引入…….(请参看第34期)

5. 共行与默契…….(请参看第35至40期)

临终者的情绪大致会出现的变化(请参看第41期)

迈向死亡第二个阶段时的终极协助是什么? (请参看第42期)

迈向死亡第三个阶段时,「迴光返照」的秘密 (请参看第43期)

迈向死亡第四个阶段时的各种经历与「共死现象」(请参看第44期)

迈向死亡第五个阶段时的正式告别 (请参看第45期)

临终景象与「共死现象」的启示 (请参看第46期)

「死后世界」的「危与机」和「对应死亡的训练」 (请参看第47期)

「死后世界」中的守护者是谁?什么是「解脱」?(请参看第48期)

人死后最容易投生入「六道」中的那一个「道」呢?(请参看第49期)

不⽤「刻意连结物质」的「⾃动式渐变投⽣」(请参看第50期)

平⽣不作恶,是否就不会投⽣地狱道呢?最容易令众⽣投⽣「地狱道」的么? — 地狱道 (請參看第51期)

投⽣为⼈究竟有几难呢?为什么诸佛菩萨不以神通令「⼈⾝极容易获得」呢?    (請參看第52期)

 

「证量」与「神通」怎样分?

在此末法时期,必须树立「佛法理论的精通(请参看第53期「濒死体验的意义」 )、具证量的觉性、与严守戒律」等三种「正⾒、正⾏」,分成三种层次,来恢复及维护正确的佛法。

 

(⼆) 具证量的觉性 –

「佛法理论的精通」,可以分成三种层次来恢复及维护正确的佛法。

  1. 「法性为本」来解释「⼀切的佛教专有名词」;
  2. 「法性为本」来贯通及演译「⼀切的佛经」;
  3. 「法性为本」,将佛法融入「⽇常⽣活」,并以「法性在⽣活中」的体验来教育众⽣。

要做到上述三种程度的佛法理解及演译,并且能够准确无误、不偏不倚,必须配合「具证量的觉性」。很多⼈都误解,「证量」即是「神通」,代表⼀些修⾏⼈,可以具有异能,例如知道未来、⾒到灵界的⼈或物、驱魔除妖、上天下地、能量扩展等等。事实上,任何⼈,无论正或邪,都可以通过「开发潜能、运⽤科技;或者蓄养⿁灵、掩眼法、妖术」等等,做到上述的所谓「神通」效果。这些⼈,无需对佛法有任何的理解,因此佛法上的「证量」,绝对不是指「神通」。

「证」指「印、契合」;「量」指「如量、符合某种程度的标准度」。由于修持佛法的⽬标是「脱离轮回、证取无上正等正觉⽽成佛」,⽽「三界:欲界、⾊界、无色界」的构成在于「⼀切唯⼼造」

 

(请参看影片「⼀切唯⼼造」

粤语: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wtCcZaRjgU&t=1s

国语: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wFiYhSbO7o&t=1s

因此能否「脱离三界的轮回、证取无上正等正觉⽽成佛」,关键系于「⼼」的「解脱与证悟程度」,⽽并非上述所谓「神通」的程度⾼低。

「佛」的正确解释是「觉」,因此「佛性」的正确解释是「觉性」,又名「自性、法性」。众⽣本来就具有「佛性」,只因「无明」(愚痴) ⽽引申出无穷的烦恼及轮回苦果。释迦牟尼佛将⼀系列的互相纠缠及前因后果之现象,统称为「⼗⼆因缘」

 

(详请参看影片「⼗⼆因缘与成佛的关系:众⽣的来源」

粤语: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9TAqoNsVis

国语: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QAPhmi3aJU&t=1s

 

「⼗⼆因缘」非常准确地解释了,众⽣当初是如何以「佛性」的状态,在佛的原有境界:「法界」中,因为「无明」⽽令「觉性」出现极微少的偏差,引⾄失去「百分之百的正等正觉」状态,被迫退出「法界」⽽堕入「三界」之中,再依各种「因缘」而不断轮回。

「解铃还须系铃⼈」,众⽣因为「觉性」失准⽽轮回受苦,要脱离轮回,就要在「觉性」上下功夫,令「觉性」回复「百分之百的正等正觉」,才可以成功「成佛」,回入「法界」之中。 「觉性」依「⼼」的清明程度⽽⽣起,因此要回复「百分之百的正等正觉」,就必须「修⼼」。

究竟如何「修⼼」,⽅可令「觉性」回复「百分之百的正等正觉」呢?简单⽽言,就是令「⼼」进入「空性:非有非空」的状态,并且要能恒常稳定不退失。若果只是一刹那的「悟」⾒「空性:非有非空」的状态,称为「⾒性、悟性、顿悟」,尚未能恒常稳定不退失,不能称为已经「成佛」。由「⾒性」⾄「成佛」当中,要经历「五道、十地」(⾒注解  ) 之阶段,才⾜以达⾄恒常稳定不退失的境地,⽅能「成佛」。

 

(有关「空性:非有非空」,请参看有关开⽰。

有关影片(粤语)(按此观看)

有关影片(国语)(按此观看

 

什么是「具证量的觉性」?

这种对「空性:非有非空」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悟⾒程度、证入程度、保任不失」等等不同的阶段,不能够是⼀种「空谈」的「定位」,都需要「印证、量度」是否已经「到位了」。这是⼀种「觉性」的「证量」、「⼼」的「证量」,无⾊、无形、无量、无尽。犹如《⼼经》的境界描述⼀样。这些通过「证入」某程度的「空性:非有非空」状态⽽提升了的「觉性」,称为「具证量的觉性」。

虽然这些「具证量的觉性」是无⾊、无形、无量、无尽的,但众⽣仍然可以从这些「觉者」对「空性:非有非空」的演译中,得以窥⾒其对「空性:非有非空」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悟⾒程度、证入程度」,已到达何种程度及阶段。

有些⼈,由于不懂得「空性:非有非空」为何物?因⽽以「神通」作为⼀种表象的证明,来量度修⾏⼈的「觉性」程度。这是⼀种⼗分可笑的「指鹿为⾺」的误解。因为能够施展「神通」的众⽣,未必懂得「空性:非有非空」为何物。懂得「空性:非有非空」为何物的修⾏⼈,未必能够施展「神通」。例如⿁有「五种神通:神⾜通(来去神速) 、宿命通(知过去现在未来) 、天眼通(能⾒千⾥之外) 、他⼼通(能知他⼈⼼念)、天耳通(能听远声)」。 ⽽天⼈也各有不同的「神通」之⼒,发挥能量上的演变。但这些众⽣,⼤部份都不知道「空性:非有非空」为何物。毕竟「觉性」与「能量」,并不相同

要「脱离轮回、证取无上正等正觉⽽成佛」的众⽣,必须懂得「空性:非有非空」,但若果执持「神通」,就会无法「证入空性:非有非空」的状态。这是「有⼆」(二元)不能进入「无⼆」(⼀元) 状态的简单道理。因此在整个修⾏的过程中,修⾏⼈不可以将「神通」作为修⾏的「⽬标、指标」,也不可以将「神通」作为修⾏「证量」的标准。清⽔之中不可藏污,若果「修清」⽽「⾃纳污」,只会「⽩忙⼀场」。

「佛法」的重点,系于「⼼的觉悟能⼒」,只要「懂得法性:非有非空」,就会掌握「佛法」的要诀。因此「佛法理论的精通」,并不在于「佛教专有名词的精通、可以准确地背诵⼀切的佛经」,⽽在于可以将「⼀切的佛教专有名词」,以「法性为本」来加以解释;可以将「⼀切的佛经」,以「法性为本:非有非空」来贯通及演译。要做到上述三种程度的「佛法理解及演译」,并且能够准确无误、不偏不倚,必须配合「具证量的觉性」,否则都会失准、有偏差

因此,释迦牟尼佛在《⼤般涅槃经》中指出,虽然「僧宝」有几种,但能否接受他⼈向其「皈依」的, 就只有两种。不懂「法性」的「僧宝」,只可以接受供养,不可以接受他⼈向其「皈依」。另一种懂「法性」的「僧宝」,才可以接其「皈依」。 「出家」受⼆百余种戒的「僧」,是「僧宝」的其中⼀种。但能否接受他⼈向其「皈依」,就要视乎他是否懂「法性」、懂修持「法性」、及能否教导「法性」。(详情请参看此文章)

释迦牟尼佛如此郑重地开⽰,是因为只有懂得「法性」的「僧宝」,才有⾜够的能力理解佛法,不会误解佛法,更不会以歪曲的佛法来误导众⽣。(详情请参看「莲花海」第53期「智慧的修⾏⽅向」⼀⽂。)

但这些懂得「法性」的「僧宝」的「证量」,尚未达⾄「正等正觉」,还须配合什么?才⾜以令真实⽽正确的佛法,重⾒天⽇及⼤兴,从⽽可以真正地救度无量的众生,而亦非现今那种「⾃欺欺⼈」式的迷信与失救,误⼈误⼰呢?

应如何选择上师(按此观看)

真假上师(按此观看)

真假传承(按此观看)

对佛法疑惑的问与答(按此观看)

 

附注:

五道、⼗地 –

五道:

  1. 资粮道
  2. 加⾏道
  3. ⾒道
  4. 修道
  5. 究竟道

⼗地:

  1. 初地:极喜地 (“the Joyous” Bhumi)
  2. ⼆地:离垢地 (“the Pure” Bhumi )
  3. 三地:发光地 (“the Light-maker” Bhumi)
  4. 四地:焰慧地 (“the Radiant” Bhumi)
  5. 五地:难胜地 (“the Invincible” Bhumi)
  6. 六地:现前地 (“the Actualization” Bhumi)
  7. 七地:远⾏地 (“the Far-ranging” Bhumi)
  8. 八地:不动地 (“the Unshakable” Bhumi)
  9. 九地:善慧地 (“the Excellent Wisdom” Bhumi)
  10. ⼗地:法云地 (“the Cloud of Dharma” Bhumi)

「藏传佛教」之「寗玛派」(红教) 之「⼤圆满」,更认为最⾼成就为「⼗六地请参看《莲花海》第7期之「莲师八变(六)– 狮⼦吼声」⼀⽂

 

可以前往Youtube观看「死后世界篇系列」的影片,你将会获得很大的智慧启发。以下是影片的连结:

http://www.youtube.com/user/DudjomBuddhist

 

返回「生命提升」页面观看更多「生死教育」精选文章

前往「本会出版」页面了解更多「生死教育」资讯

前往观看深层 「生死教育」教学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