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死体验的意义(三十四)

啤嗎哈尊金剛上師

前文提要

不同的「临终景象」与不同的形成原因

「临终景象」依其产生的「主因」与「助缘」之不同,可以大致分为下列几种:

1. 「四大分离」「主因」:由内在的「意识」及「潜意识」(包含一切记忆),与「助缘」:外在环境的「四大分离」配合而形成的「临终景象」

(请参看「濒死体验的意义」(八)「濒死体验的意义」(二十)一文)

2. 「脑内啡肽」「主因」:由内在的「意识」及「潜意识」,与「助缘」:外在环境的「脑内啡肽」配合而形成的「临终景象」

(请参看「濒死体验的意义」(二十一)一文)

3. 「业力」「主因」:由内在的「意识」及「潜意识」,与「助缘」:外在环境的「业力」配合而形成的「临终景象」– 分两种:

1.) 好的 – 因

a.善报(请参看「濒死体验的意义」(二十一)一文)、

b.自身修行之力而形成。(請參看「瀕死體驗的意義」(二十二)一文)

2.) 坏的 – 因難

a.恶报、

b.冤亲债主索偿之力而形成。

(请参看「濒死体验的意义」(二十三)一文)

跟据调查记录,大部份临终者见到的景象都涉及

1. 保护者或仇家:

好的 — 见到已逝去的亲人或友人、不知名的保护者、神或佛来迎接
坏的 – 被一群恶形恶相的人或兽围困、与一群面目迷茫的众生为伍或同行

2. 陌生的地方:

好的 — 见到亭台楼阁、花田、河川、光芒的地带、乡镇或城市
坏的 – 见到荒野、森林、黑暗、地洞、地狱

3. 凌乱而无法清晰记忆的事物

究竟佛教,如何评论这些现象呢?佛教说人死后会在七七四十九日内正式投生,为什么临终者还会见到已死去多年的亲友来迎接呢?这些已死去多年的亲友为什么还未投生呢?他们的显现,究竟是临终者的幻觉?抑或是真的呢?还有其他原因吗?那些陌生的地方,是否就是将要投生的地方呢?有什么情况,会令临终者的正常投生受到更差的拖累呢?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亡者避开苦难,提升投生的地方呢?

人类拥有四种「意识状态」(请参看「莲花海」第26期,「智慧的修行方向」一文),分别是:

1. 贝塔波(Betaβwaves)─ 日常生活中的「意识状态」;

2. 阿法波(Alphaαwaves)─ 松弛的「意识状态」,例如进入初阶「观想」或「初步定境」、「精神身」与肉体开始进入缓慢脱离的状态;

3. 西塔波(Thetaθwaves)─ 进入高阶「观想」或「深层定境」的宁静「意识状态」;

4. 德塔波(Deltaδwaves)─ 无梦、深度睡眠的缓慢「意识状态」;

究竟迈向死亡的不同阶段,与当中的「意识状态转换」,是如何影响着临终病者的思维及行为呢?与「临终景象」的关系是什么呢?照顾临终病者的家人及亲友应如何顺应「意识状态的转换」及「临终景象的转变」来引导临终病者的情绪及精神路向呢? 「 意识状态的转换」及「临终景象的转变」可以相辅相成吗?身体的「四大分离」也影响着「意识状态的转换」及「临终景象的转变」,应如何协助及引导临终病者解决或减轻这些问题呢?

 

迈向死亡第一个阶段时的终极协助是什么?

陪伴者、亲友、及专业的辅导员,在临终者处于迈向死亡第一个阶段时所要做的事情,就是:

1. 接纳与谅解

2. 聆听与观察

3. 分析与采用

4. 带出与引入

5. 共行与默契

 

「接纳与谅解」、「聆听与观察」的运用要点与重要性、个案描述 (请参看「 濒死体验的意义」(二十九)「 濒死体验的意义」(三十)一文),与及由临终者主导的「分析与采用」(请参看「濒死体验的意义」(三十一)一文),都已经略作解释,但即使做足一百分,仍然是缺憾多多的。要做到「负责照顾的亲人」与「 临终者」之间均无后悔莫及的遗憾,而只有「心心相系、彼此无憾」的终极告别奉献,上述的第3至5个步骤,就必须纳入在临终者处于迈向死亡第一个阶段时所要做的事情。

第3个步骤的「分析与采用」,分为两个部份。第一个部份是由临终者主导的「分析与采用」,第二个部份是由陪伴者、亲友、及专业辅导员主导的「分析与采用」 (请参看「濒死体验的意义」(三十二)「濒死体验的意义」(三十三)一文)。现在要讨论的,就是第4个步骤的「 带出与引入」。

 

如何为病者及临终者「带走痛苦、引入安宁」的最佳安排

陪伴者、亲友,为了好好的照顾病者或者临终者,一般都会竭尽所能地提供他们认为是最好的东西。但这些他们认为是最好的东西,又是否真的适合病者或者临终者?不适当的照顾,尤其是对于重病者或者临终者而言,其坏的影响尤为巨大

通常患了重病的人,例如癌末病者,正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在心理上已存有吃不消的情况,而在身体上,亦显得虚弱无力、食欲不振、营养不良、蛋白质缺乏,及因血液循环差而造成全身水肿等现象。

但负责照顾的陪伴者及亲友,尤其是中国人,总认为「能吃就是褔」。眼见日渐消瘦的病者或者临终者每况愈下,在不舍及自责的情绪折磨下,总会想着弄最好的汤水、病者以往最爱吃的食物,苦苦地规劝病者或临终者要咽下去。通常病者或者临终者在「盛情难却、不负众望」的情况下,都会很努力地吞灌着这些营养补品。

但实情是这些重病者或临终者,其消化能力太差,过度进食会引起腹胀不适,令进食量更加每况愈下。最终即使置入鼻胃管,也会因为消化尚未完全进行而无法灌食,进而要依赖静脉滴注,也就是俗称的营养针。除了高蛋白外,其余补充的大部分都只是葡萄糖及水分罢了。这些看似补充体力的养份,却是癌末患者的负担

因此作为负责照顾的陪伴者及亲友,必须了解「吃得多,并不等于可以活得久一点;灌得进,并不等于可以出得来」。跟据一些医生的反映,经常会有患者的家属要求,为濒死的癌末病患者打点滴以补充营养及水份,家属都希望病者可以在「有进食的状态下离开人世」,做个饱鬼好过做个饿鬼。

这种情况却往往造成病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因为点滴的补充养分无法吸收,与及多余的水分,会造成病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增加、无法排尿、增加肋膜积水、腹水量」等,也因此令护士难于找到血管扎针。

当然,注射点滴是会改善病者的意识状况,但亦同时会令病者「能感觉」更多的痛苦,并且增加未来尸体处理的困难性。例如通常会发现病者在死亡后,由于体内积存太多水份,会从毛孔渐渐渗出这些生前打进去的不必要水份。

因此,作为陪伴者及亲友,必须懂得一些医学的常识与及保持理性,方可真正地为病者或者临终者,在最大的程度上「带走痛苦、引入安宁」。要注意的,有下列几个层面:

 

1.以病者的实质利益为中心,搜集有关的资料 — 病者所患病的种类,最终会出现何种生理及心理的现象,应如何正确地照顾及安慰,均可以尽早向专业的人士或知识领域,搜集有关的资讯。例如医生、同类病患协会、医院内的辅助部门、社工等。不要胡乱相信坊间的传言,亦不可以只顾顺从病者的要求,必须寻求专业的意见以平衡两者的矛盾及衡突,以病者的真正实质利益为依归。 「引入专业资讯,带走无知破坏」

 

2.照顾好自己的身心,应战漫长 的未来困难 — 寻找可靠的信仰支柱,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为了拥有足够的能力,身心都具备条件以照顾病者,陪伴者及亲友必须先懂得照顾自己,不可以因为担忧病者而疏忽照顾自己,故然疏忽照顾自己会削弱照顾病者的能力,亦会加添病者的愧疚。因此陪伴者及亲友,要相信「只要正确地尽力而为,一切将再无任何遗憾」。不要让自己比病患者更快的倒下,「引入身心健康,带走疏忽委靡」

 

如何防止病患者作出伤害自己的错误决定

3. 让病者了解实况,以配合最佳的安排 — 很多时,患重病的病者,都未必能够准确掌握自己的病情。主要的原因是一旦知道自己患上重病时,会生起几个阶段的情绪反应。一般都会经历「震惊、否认、生气、忧郁、讨价还价、接受」这六个阶段,甚至还可能会出现「感情脆弱 (像小孩子一样的感情脆弱) 、不甘心、不舍得感、恐惧、绝望、冷漠(Apa-thy) 」等等。

陪伴者及亲友要留意病患者正处于那一种的情绪阶段,仍然处于「震惊、否认、生气、忧郁、讨价还价」阶段的病患者,会将专注力集中在这些情绪的纠缠之上,因而忽视寻找正确处理「医治、筹备后事」之上。他们会将专注力集中在「奇迹」之上,任何人向他提供有关「奇迹生还」的医治方法,无论是否真确,病患者都会积极投入,甚至倾注全力,因而错失一些正确的医治方法,令病情的发展进入失控状态,加剧病情的痛苦及加速死亡的来临。

例如曾有发现患上肝癌的病人,因为听信教友的「祈祷的神迹个案」而拒绝医生的开刀切除手术,在全力投入「祈祷的欣喜」中,快快乐乐兼充满信心地度过了半年,一心地相信「积极而快乐的情绪可以医治癌症,引发奇迹」,结果半年后才发现癌症已不留半点情面地扩散至多处地方,除了带来失控的痛苦之外,也迅速的结束了生命。而后事也来不及筹备,被迫带着诸多的遗憾而离世了。这种错过医治期限的个案多得很,病人和亲属很多时都会因为对病情的不了解而造成无可救药的错失

也有一些在以往的人生观中已拥有比较豁达积极性格的病者,会出现「积极的情绪反应、奋斗意志、勇气、平静、希望、面对、更积极生活、寻找生命意义、准备或交待后事、认命」等等的情绪反应。总而言之,无论病人表达何种情绪,都是「正常的」,因为每一个人都不同,不要期待病人只会按照某一种模式的反应来疏导情绪

陪伴者及亲友应该要做的事,是因应病患者正处于那一种的情绪阶段,向在这方面具有专业知识或经验的人寻求意见,「目标」是如何方可令病患者在「 适当的时间、适当的环境、适当的状态」下,让病患者「正确地了解自己的病情、准确地掌握自己的未来状况」。作最坏的打算,才能做好最彻底及最佳的安排,「置于死地而后生」。

正确的「了解」是最佳的「 面对」方法,也是最能寻找出「 最佳安排」的途径。陪伴者及亲友的责任,就是匡扶着病患者以理性去作出对自己病情的正确「 了解」。已经身处「身心」皆脆弱及疲乏的病患者,最不幸的就是遇上比他更混乱、更脆弱的陪伴者及亲友。因此身为陪伴者及亲友,必须先处理好自己的身心状况,才可以采取行动,以免乱上加乱,令病患者「百上加斤」,甚至作出「恨错难返」的错误决定。 「引入理性了解,带走错误抉择」

 

如何让病患者「活得更正面」,避免无谓的创伤

4. 让病者活得更正面,避免无谓的创伤–「病情告知」是一项「艺术」,需要极之审慎的处理。愈是死症,愈要审慎的计划「病情告知」。病人一旦被诊断为癌症,可能会出现下列四种情况:

(a) 封锁病情:有些家属会要求医疗人员绝口不提癌症,欺骗病人这是另一种病,例如将「 胃癌」说成是「胃病」,将「肝癌」说成「 脂肪肝」或「肝硬化」等,病人被完全的蒙在鼓里。

(b) 半知半疑:由于病症带来的症状及需要各种检查,例如体重减轻、身上出现肿块、紫斑等,又例如检查需要切片、骨髓穿刺等,使病人怀疑自己得了癌症,但家人及医疗人员又不明确告之。

(c) 避而不谈:每一个人都心知肚明,但是为了怕会伤害对方,因而互相避而不谈。家属害怕病人承受不了打击,或者会自杀、放弃希望等。病人怕家人难受,大家都放在心里,独自承担哀伤

(d) 公开病情:病人、家属、医疗人员均能坦然面对癌症的事实,公开讨论有关疾病与治疗的事情,并且互相分享感受与想法。

陪伴者及亲友,必须先了解病者对病情的了解程度,再因应病者的各种条件,才可以计划「病情告知」的内容细节。这些参考资料例如病人的

(1) 性格型态

(2) 知识背景

(3) 过去处理危机(crisis intervention)及痛苦挫折的经验

(4) 人生的哲学或信仰

(5) 有几多的支持系统(support systems) 来支援

 

要如此审慎的处理,就是为了让病患者「活得更正面」,不要令病人有无谓的创伤。 「引入审慎的处理,带走无谓的创伤」。既然「病情告知」是一项「艺术」,要审慎的处理。那么要如何的筹划「病情告知」,才是最恰当的呢?这就是「共行与默契」的范围了。下一期将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 待续)

 

返回「生命提升」页面观看更多「生死教育」精选文章

前往「本会出版」页面了解更多「生死教育」资讯

前往观看深层 「生死教育」教学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