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死体验的意义(四十一)

啤嗎哈尊金剛上師

前文提要

不同的「临终景象」与不同的形成原因

「临终景象」依其产生的「主因」与「助缘」之不同,可以大致分为下列几种:

1. 「四大分离」「主因」:由内在的「意识」及「潜意识」(包含一切记忆),与「助缘」:外在环境的「四大分离」配合而形成的「临终景象」

(请参看「濒死体验的意义」(八)「濒死体验的意义」(二十)一文)

2. 「脑内啡肽」「主因」:由内在的「意识」及「潜意识」,与「助缘」:外在环境的「脑内啡肽」配合而形成的「临终景象」

(请参看「濒死体验的意义」(二十一)一文)

3. 「业力」「主因」:由内在的「意识」及「潜意识」,与「助缘」:外在环境的「业力」配合而形成的「临终景象」– 分两种:

1.) 好的 – 因

a.善报(请参看「濒死体验的意义」(二十一)一文)、

b.自身修行之力而形成。(請參看「瀕死體驗的意義」(二十二)一文)

2.) 坏的 – 因難

a.恶报、

b.冤亲债主索偿之力而形成。

(请参看「濒死体验的意义」(二十三)一文)

跟据调查记录,大部份临终者见到的景象都涉及

1. 保护者或仇家:

好的 — 见到已逝去的亲人或友人、不知名的保护者、神或佛来迎接
坏的 – 被一群恶形恶相的人或兽围困、与一群面目迷茫的众生为伍或同行

2. 陌生的地方:

好的 — 见到亭台楼阁、花田、河川、光芒的地带、乡镇或城市
坏的 – 见到荒野、森林、黑暗、地洞、地狱

3. 凌乱而无法清晰记忆的事物

究竟佛教,如何评论这些现象呢?佛教说人死后会在七七四十九日内正式投生,为什么临终者还会见到已死去多年的亲友来迎接呢?这些已死去多年的亲友为什么还未投生呢?他们的显现,究竟是临终者的幻觉?抑或是真的呢?还有其他原因吗?那些陌生的地方,是否就是将要投生的地方呢?有什么情况,会令临终者的正常投生受到更差的拖累呢?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亡者避开苦难,提升投生的地方呢?

人类拥有四种「意识状态」(请参看「莲花海」第26期,「智慧的修行方向」一文),分别是:

1. 贝塔波(Betaβwaves)─ 日常生活中的「意识状态」;

2. 阿法波(Alphaαwaves)─ 松弛的「意识状态」,例如进入初阶「观想」或「初步定境」、「精神身」与肉体开始进入缓慢脱离的状态;

3. 西塔波(Thetaθwaves)─ 进入高阶「观想」或「深层定境」的宁静「意识状态」;

4. 德塔波(Deltaδwaves)─ 无梦、深度睡眠的缓慢「意识状态」;

究竟迈向死亡的不同阶段,与当中的「意识状态转换」,是如何影响着临终病者的思维及行为呢?与「临终景象」的关系是什么呢?照顾临终病者的家人及亲友应如何顺应「意识状态的转换」及「临终景象的转变」来引导临终病者的情绪及精神路向呢? 「 意识状态的转换」及「临终景象的转变」可以相辅相成吗?身体的「四大分离」也影响着「意识状态的转换」及「临终景象的转变」,应如何协助及引导临终病者解决或减轻这些问题呢?

 

迈向死亡第一个阶段时的终极协助是什么?

陪伴者、亲友、及专业的辅导员,在临终者处于迈向死亡第一个阶段时所要做的事情,就是:

1. 接纳与谅解…….(请参看第30期)

2. 聆听与观察…….(请参看第30期)

3. 分析与采用…….(请参看第31、32及33期)

4. 带出与引入…….(请参看第34期)

5. 共行与默契…….(请参看第35至40期)

 

「迈向死亡的第二个阶段」 是什么?

究竟迈向死亡的第一个阶段会在何时结束呢?答案是当迈向死亡的第二个阶段开始时,就是第一个阶段的结束。那么应如何判断,迈向死亡的第二个阶段已经正式展开呢?这个问题,就正正是负责照顾临终者的亲友及专业的辅导员所需要知道的重要知识。

当临终者向你诉说:「我有一种漂浮的感觉。」从这一句话开始,临终者迈向死亡的第二个阶段,已经悄然而至了。此刻临终者的内在转变,已经踏入因肉体的涣散,而引至「精神身」处于「脱离肉体」的边缘。此刻的临终者,会像一般的「濒死体验」者一样,「意识」的存在,经常独立于躯体之外。

临终者会越来越密集式地「脱离肉体」(out-of-body),神游他方。这种情况,有时出现在临终者正处于昏迷的状态,有时出现在临终者的清醒状态。因此负责照顾的亲友,有时会发现临终者在言谈间,忽然与另一看不见存在的人物交谈;临终者有时会望着虚空抓紧东西;有时又会望着一幅白色的墙凝神专注。

 

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临终者的情绪,大致会出现如下的变化:

1. 积极与欢欣 — 临终者会向倍伴的亲友诉说,见到已死去的及挂念已久的亲人,并且为此而感到欢欣。有时临终者会描述见到异人异象、听到异于平常的天乐声音,并且因此而预知自己的死期及将要去的地方。由于对「预见的归宿处」甚为满意或喜出望外,临终者会变得不再惧怕死亡,甚至积极地等待此刻的来临。临终者原先对病痛及死亡的不安与烦躁情绪,会得到舒缓及改善。

 

2. 恐慌与憎恨 — 临终者会向倍伴的亲友诉说,见到已死去的及憎恨的人,被对方咒骂或恐吓,并且为此而感到恐慌与憎恨。有时临终者会描述见到异人异象、听到异于平常的恐怖声音,并且因此而预知自己的死期及将要去的地方。由于对「预见的归宿处」甚为厌恶或抗拒,临终者会变得惧怕死亡,甚至想尽办法避免此刻的来临。例如求助于鬼神邪道、佛门正道、其他宗教等等「 精神力量」的协助。临终者原先对病痛及死亡的不安与烦躁情绪,会变得更为严重,甚至到达歇斯底里的地步。

 

3. 迷失与错乱 — 临终者不会向倍伴的亲友诉说什么,只喜欢自言自语地说着一堆令人难以明白的说话。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情绪」的储存体开始「脱离肉体」。 「情绪体」是人类各种不同的「能量体」之一,属于电磁性的「意识」磁场。当肉体濒临解体,这种载有「贪嗔痴能量」或「慈爱智慧能量」的「情绪体」会自然地松散、投射而出。一般在生前未经过训练而又「贪嗔痴负能量」重的人,会被突然爆发、压抑在自己深处的「贪嗔痴负能量」所影响,陷入抑郁的情绪状态。当恶劣的影像及情绪不断地出现时,临终者会变得迷失和错乱

 

4. 批评与攻击 — 如果临终者的脾性差、「贪嗔痴负能量」又极重,会在「情绪体」松散的时刻变成一个更为喋喋不休的爱发牢骚者、批评者,甚至是一名具攻击性的人。

由于临终者会出现以上各种不同的情绪变化,可以同时具备一种以上的情绪演变阶段,因此作为照顾临终者的亲友及专业的辅导员,就更加需要了解迈向死亡第二个阶段时的终极协助是什么

 

不可缺少的「人生基础教育」是什么?

 

个案四十六:

一名中年的单身女儿,如此诉说着她的人生哀歌:

【前几年我经历了一连串生命中最严重的失落,众多的生命仿佛在一夕之间都蒸发了。逝母、丧父、亡友、失去最爱的狗女儿,最终我学习到的课题,似乎本质都是一致的:生命是无常的,也是不可预测的

37岁那年,58岁的母亲用三个月的时间告诉我,死亡是令人恐惧的。然后38岁那年,父亲用了二天的时间告诉我,死亡是无声无息的。倍伴着双亲,直至他们的死亡来临,令我承受着人生中最难承受的痛。如果说,中年的人生,是修补与双亲关系的最好时机,我相信我不是其中的一个。如果说,等失去双亲后的几年,子女才会懂得站起来,从父母的影响、束缚中解脱出来,我相信我是其中的一个。

在照顾着母亲的离世时,我显得有点力不从心。我的母亲在生前,个性有点无厘头,喜欢说笑。但在她离世前的三个月中,她变得极为沉默。在短短的两个月中,与我的对话不超过十句

如果跟据精神科医生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Dr. Elisabeth Kubler-Ross) 在她的书籍《关于临终与死亡》(On Death and Dying) 中所说,将绝症病人的情绪反应分成五个阶段(请参看「濒死体验的意义」(三十九)一文)。我的母亲只到达第四个阶段的「忧郁」,而未能到达第五个阶段的「接受」。她陷在「忧郁」中离世,到不了第五个阶段,害得我这个女儿,被卡在第二及第三个阶段:愤怒、讨价还价,无法自拔。

我求助于宗教、灵学、心理疗愈、梦的解析。我不断的迴向,祈望我的母亲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知道是否因此而令我再来一场人生的试练,让父亲用二天的时间来面对死亡,作为我对母亲照顾不周的补考。

如果再来一次,我可以更适当和更好的照顾母亲,让她不用陷在「忧郁」中离世吗?

这一首哀歌,道尽了照顾临终者的困难、无助、与哀痛,而且一痛就是年复年、以至一生。其痛处就在于「不可重来、不可补救」。也因此,学习如何照顾迈向死亡各种阶段的临终者,就成为必不可少的「人生基础教育」了。 ……..( 待续)

 

返回「生命提升」页面观看更多「生死教育」精选文章

前往「本会出版」页面了解更多「生死教育」资讯

前往观看深层 「生死教育」教学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