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死體驗的意義(四十一)
啤嗎哈尊金剛上師
前文提要
不同的「臨終景象」與不同的形成原因
「臨終景象」依其產生的「主因」與「助緣」之不同,可以大致分為下列幾種:
1. 「四大分離」 — 「主因」:由內在的「意識」及「潛意識」(包含一切記憶),與「助緣」:外在環境的「四大分離」配合而形成的「臨終景象」
(請參看「瀕死體驗的意義」(八)及「瀕死體驗的意義」(二十)一文)
2. 「腦內啡肽」 — 「主因」:由內在的「意識」及「潛意識」,與「助緣」:外在環境的「腦內啡肽」配合而形成的「臨終景象」
3. 「業力」 — 「主因」:由內在的「意識」及「潛意識」,與「助緣」:外在環境的「業力」配合而形成的「臨終景象」– 分兩種:
1.) 好的 – 因
a.善報 (請參看「瀕死體驗的意義」(二十一)一文)、
b.自身修行之力而形成。(請參看「瀕死體驗的意義」(二十二)一文)
2.) 壞的 – 因
a.惡報、
b.寃親債主索償之力而形成。
跟據調查記錄,大部份臨終者見到的景象都涉及
1. 保護者或仇家:
好的 — 見到已逝去的親人或友人、不知名的保護者、神或佛來迎接
壞的 – 被一群惡形惡相的人或獸圍困、與一群面目迷茫的眾生為伍或同行
2. 陌生的地方:
好的 — 見到亭臺樓閣、花田、河川、光芒的地帶、鄉鎮或城市
壞的 – 見到荒野、森林、黑暗、地洞、地獄
3. 凌亂而無法清晰記憶的事物
究竟佛教,如何評論這些現象呢?佛教說人死後會在七七四十九日內正式投生,為甚麼臨終者還會見到已死去多年的親友來迎接呢?這些已死去多年的親友為甚麼還未投生呢?他們的顯現,究竟是臨終者的幻覺?抑或是真的呢?還有其他原因嗎?那些陌生的地方,是否就是將要投生的地方呢?有什麼情况,會令臨終者的正常投生受到更差的拖累呢?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亡者避開苦難,提升投生的地方呢?
人類擁有四種「意識狀態」(請參看「蓮花海」第26期,「智慧的修行方向」一文),分別是:
1. 貝塔波(Betaβwaves)─ 日常生活中的「意識狀態」;
2. 阿法波(Alphaαwaves)─ 鬆弛的「意識狀態」,例如進入初階「觀想」或「初步定境」、「精神身」與肉體開始進入緩慢脫離的狀態;
3. 西塔波(Thetaθwaves)─ 進入高階「觀想」或「深層定境」的寧靜「意識狀態」;
4. 德塔波(Deltaδwaves)─ 無夢、深度睡眠的緩慢「意識狀態」;
究竟邁向死亡的不同階段,與當中的「意識狀態轉換」,是如何影響着臨終病者的思維及行為呢?與「臨終景象」的關係是甚麼呢?照顧臨終病者的家人及親友應如何順應「意識狀態的轉換」及「臨終景象的轉變」來引導臨終病者的情緒及精神路向呢?「 意識狀態的轉換」及「臨終景象的轉變」可以相輔相成嗎?身體的「四大分離」也影響着「意識狀態的轉換」及「臨終景象的轉變」,應如何協助及引導臨終病者解決或減輕這些問題呢?
邁向死亡第一個階段時的終極協助是什麼?
陪伴者、親友、及專業的輔導員,在臨終者處於邁向死亡第一個階段時所要做的事情,就是:
1. 接納與諒解…….(請參看第30期)
2. 聆聽與觀察…….(請參看第30期)
3. 分析與採用…….(請參看第31、32及33期)
4. 帶出與引入…….(請參看第34期)
5. 共行與默契…….(請參看第35至40期)
「邁向死亡的第二個階段」 是什麼?
究竟邁向死亡的第一個階段會在何時結束呢?答案是當邁向死亡的第二個階段開始時,就是第一個階段的結束。那麼應如何判斷,邁向死亡的第二個階段已經正式展開呢?這個問題,就正正是負責照顧臨終者的親友及專業的輔導員所需要知道的重要知識。
當臨終者向你訴說:「我有一種漂浮的感覺。」從這一句話開始,臨終者邁向死亡的第二個階段,已經悄然而至了。此刻臨終者的內在轉變,已經踏入因肉體的渙散,而引至「精神身」處於「脫離肉體」的邊緣。此刻的臨終者,會像一般的「瀕死體驗」者一樣,「意識」的存在,經常獨立於軀體之外。
臨終者會越來越密集式地「脫離肉體」(out-of-body),神遊他方。這種情况,有時出現在臨終者正處於昏迷的狀態,有時出現在臨終者的清醒狀態。因此負責照顧的親友,有時會發現臨終者在言談間,忽然與另一看不見存在的人物交談;臨終者有時會望着虛空抓緊東西;有時又會望着一幅白色的牆凝神專注。
當這種情況出現的時候,臨終者的情緒,大致會出現如下的變化:
1. 積極與歡欣 — 臨終者會向倍伴的親友訴說,見到已死去的及掛念已久的親人,並且為此而感到歡欣。有時臨終者會描述見到異人異象、聽到異於平常的天樂聲音,並且因此而預知自己的死期及將要去的地方。由於對「預見的歸宿處」甚為滿意或喜出望外,臨終者會變得不再懼怕死亡,甚至積極地等待此刻的來臨。臨終者原先對病痛及死亡的不安與煩躁情緒,會得到舒緩及改善。
2. 恐慌與憎恨 — 臨終者會向倍伴的親友訴說,見到已死去的及憎恨的人,被對方咒罵或恐嚇,並且為此而感到恐慌與憎恨。有時臨終者會描述見到異人異象、聽到異於平常的恐怖聲音,並且因此而預知自己的死期及將要去的地方。由於對「預見的歸宿處」甚為厭惡或抗拒,臨終者會變得懼怕死亡,甚至想盡辦法避免此刻的來臨。例如求助於鬼神邪道、佛門正道、其他宗教等等「 精神力量」的協助。臨終者原先對病痛及死亡的不安與煩躁情緒,會變得更為嚴重,甚至到達歇斯底里的地步。
3. 迷失與錯亂 — 臨終者不會向倍伴的親友訴說什麼,只喜歡自言自語地說着一堆令人難以明白的說話。這種情況的出現,是因為「情緒」的儲存體開始「脫離肉體」。「情緒體」是人類各種不同的「能量體」之一,屬於電磁性的「意識」磁場。當肉體瀕臨解體,這種載有「貪嗔痴負能量」或「慈愛智慧正能量」的「情緒體」會自然地鬆散、投射而出。一般在生前未經過訓練而又「貪嗔痴負能量」重的人,會被突然爆發、壓抑在自己深處的「貪嗔痴負能量」所影響,陷入抑鬱的情緒狀態。當惡劣的影像及情緒不斷地出現時,臨終者會變得迷失和錯亂。
4. 批評與攻擊 — 如果臨終者的脾性差、「貪嗔痴負能量」又極重,會在「情緒體」鬆散的時刻變成一個更為喋喋不休的愛發牢騷者、批評者,甚至是一名具攻擊性的人。
由於臨終者會出現以上各種不同的情緒變化,可以同時具備一種以上的情緒演變階段,因此作為照顧臨終者的親友及專業的輔導員,就更加需要了解邁向死亡第二個階段時的終極協助是什麼?
不可缺少的「人生基礎教育」是什麼?
個案四十六:
一名中年的單身女兒,如此訴說着她的人生哀歌:
【前幾年我經歷了一連串生命中最嚴重的失落,眾多的生命彷彿在一夕之間都蒸發了。逝母、喪父、亡友、失去最愛的狗女兒,最終我學習到的課題,似乎本質都是一致的:生命是無常的,也是不可預測的。
37歲那年,58歲的母親用三個月的時間告訴我,死亡是令人恐懼的。然後38歲那年,父親用了二天的時間告訴我,死亡是無聲無息的。倍伴着雙親,直至他們的死亡來臨,令我承受着人生中最難承受的痛。如果說,中年的人生,是修補與雙親關係的最好時機,我相信我不是其中的一個。如果說,等失去雙親後的幾年,子女才會懂得站起來,從父母的影響、束縛中解脫出來,我相信我是其中的一個。
在照顧着母親的離世時,我顯得有點力不從心。我的母親在生前,個性有點無厘頭,喜歡說笑。但在她離世前的三個月中,她變得極為沉默。在短短的兩個月中,與我的對話不超過十句。
如果跟據精神科醫生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Dr. Elisabeth Kubler-Ross) 在她的書籍《關於臨終與死亡》(On Death and Dying) 中所說,將絕症病人的情緒反應分成五個階段(請參看「瀕死體驗的意義」(三十九)一文)。我的母親只到達第四個階段的「憂鬱」,而未能到達第五個階段的「接受」。她陷在「憂鬱」中離世,到不了第五個階段,害得我這個女兒,被卡在第二及第三個階段:憤怒、討價還價,無法自拔。
我求助於宗教、靈學、心理療癒、夢的解析。我不斷的廻向,祈望我的母親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知道是否因此而令我再來一場人生的試練,讓父親用二天的時間來面對死亡,作為我對母親照顧不周的補考。
如果再來一次,我可以更適當和更好的照顧母親,讓她不用陷在「憂鬱」中離世嗎?】
這一首哀歌,道盡了照顧臨終者的困難、無助、與哀痛,而且一痛就是年復年、以至一生。其痛處就在於「不可重來、不可補救」。也因此,學習如何照顧邁向死亡各種階段的臨終者,就成為必不可少的「人生基礎教育」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