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死體驗的意義(三十)

啤嗎哈尊金剛上師

前文提要

不同的「臨終景象」與不同的形成原因

「臨終景象」依其產生的「主因」與「助緣」之不同,可以大致分為下列幾種:

1. 「四大分離」 — 「主因」:由內在的「意識」及「潛意識」(包含一切記憶),與「助緣」:外在環境的「四大分離」配合而形成的「臨終景象」

(請參看「瀕死體驗的意義」(八)「瀕死體驗的意義」(二十)一文)

2. 「腦內啡肽」「主因」:由內在的「意識」及「潛意識」,與「助緣」:外在環境的「腦內啡肽」配合而形成的「臨終景象」

(請參看「瀕死體驗的意義」(二十一)一文)

3. 「業力」 — 「主因」:由內在的「意識」及「潛意識」,與「助緣」:外在環境的「業力」配合而形成的「臨終景象」– 分兩種:

1.) 好的 – 因

a.善報 (請參看「瀕死體驗的意義」(二十一)一文)

b.自身修行之力而形成。(請參看「瀕死體驗的意義」(二十二)一文)

2.) 壞的 – 因

a.惡報、

b.寃親債主索償之力而形成。

(請參看「瀕死體驗的意義」(二十三)一文)

跟據調查記錄,大部份臨終者見到的景象都涉及

1. 保護者或仇家:

好的 — 見到已逝去的親人或友人、不知名的保護者、神或佛來迎接
壞的 – 被一群惡形惡相的人或獸圍困、與一群面目迷茫的眾生為伍或同行

2. 陌生的地方:

好的 — 見到亭臺樓閣、花田、河川、光芒的地帶、鄉鎮或城市
壞的 – 見到荒野、森林、黑暗、地洞、地獄

3. 凌亂而無法清晰記憶的事物

究竟佛教,如何評論這些現象呢?佛教說人死後會在七七四十九日內正式投生,為甚麼臨終者還會見到已死去多年的親友來迎接呢?這些已死去多年的親友為甚麼還未投生呢?他們的顯現,究竟是臨終者的幻覺?抑或是真的呢?還有其他原因嗎?那些陌生的地方,是否就是將要投生的地方呢?有什麼情况,會令臨終者的正常投生受到更差的拖累呢?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亡者避開苦難,提升投生的地方呢?

 

邁向死亡的不同階段,與當中的「意識狀態轉換」

究竟邁向死亡的不同階段,與當中的「意識狀態轉換」,是如何影響着臨終病者的思維及行為呢?與「臨終景象」的關係是什麼呢?照顧臨終病者的家人及親友應如何順應「意識狀態的轉換」及「臨終景象的轉變」來引導臨終病者的情緒及精神路向呢?「 意識狀態的轉換」及「臨終景象的轉變」可以相輔相成嗎?身體的「四大分離」也影響着「意識狀態的轉換」及「臨終景象的轉變」,應如何協助及引導臨終病者解決或減輕這些問題的困擾呢?

生命的終結,代表「精神身」要與物質性的肉體準備互相脫離。「精神身」包含各種「意識狀態」,因此在準備脫離至正式脫離的階段裏,由於能量的大量釋放與轉化,引致「意識狀態」出現不尋常的轉換。這種轉變,經常發生在臨終者或重病者的身上。他們會經歷類似「瀕死體驗者」所體驗到的某些境況及事情,引發情緒的急劇變化及波動。

由於大部份人都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因此有部份表現較激烈的臨終者或重病者,會被視為麻煩和要隔離的人,甚至被視為精神錯亂,被關進「精神病院」,或者被迷信的家人送去驅魔。(請參看「瀕死體驗的意義」(二十九)一文中的個案。)

因此真正的「生教育」,必須全面推行,而並非只着重片面的「生命教育」,以拯救這批為數頗多,但又被忽視而沉痛的臨終者。與及協助必須面對「死亡」的全人類。

要協助臨終者,無論是陪伴者或者專業的輔導員,都必須認識「意識狀態轉換」的各種不同特徵,以及了解五個階段的「意識轉變」。即使臨終者本人,如果想令自己及家人可以較為輕鬆的面對「死亡」,甚至可以化哀傷為力量,提昇自己的精神狀態,以應付即將來臨的「投生」抉擇及處境,令自己「投生」得更好,就更加需要認識這五個階段的「意識轉變」

 

第一個階段:心態的掙扎與準備脫離肉體的輕度飄浮階段

上一章已經敘述過,人類擁有四種「意識狀態」( 或參看第26期,「智慧的修行方向」一文) ,分別是:

1. 貝塔波(Betaβwaves)─ 日常生活中的「意識狀態」;

2. 阿法波(Alphaαwaves)─ 鬆弛的「意識狀態」,例如進入初階「觀想」或「初步定境」、「精神身」與肉體開始進入緩慢脫離的狀態;

3. 西塔波(Thetaθwaves)─ 進入高階「觀想」或「深層定境」的寧靜「意識狀態」;

4. 德塔波(Deltaδwaves)─ 無夢、深度睡眠的緩慢「意識狀態」;

當一個人,其行動的自由受到疾病的控制,由以往的經常站立或坐下,改變為經常躺在床上時,其處於「貝塔波」的清醒「意識狀態」,就會經常混進「阿法波」的鬆弛「意識狀態」。即使在白天的時候,夢境亦會不斷交插在日常的「意識狀態」之中,這種半夢半醒的「意識狀態」,就是「精神身」與肉體開始進入緩慢脫離的狀態。這種狀態與很多曾經死過翻生的「瀕死體驗者」的體驗類似。

曾經患過重病的人,可能會更加暸解這種狀態。臨終者在處於這種狀態時,會感覺一種飄浮的彷彿感,有時會弄不清夢境與真實。「意識」在「生與死」的界限上來回飄盪。有時是因為夢境的影響力仍未消散,令臨終者繼續在現實的生活裏,延續夢境中的對話及行為,令陪伴者以為臨終者有點精神錯亂,因而心生恐慌或憂傷。

有時是因為臨終者的身體逐漸衰敗,能量的釋放令「意識」更形鬆散,在「潛意識」中對「人生的執着、對死亡的看法」,尤其是「對自己的死亡是否接受」等被壓抑的情緒,會突然全部湧進日常的「意識」層面裏。這種衝擊有時會來得很突然、很飄忽,令臨終者處於情緒失控的狀態。以往只會想、不會做、不會說、或不敢做、不敢說的事,都擋不住的做了、說了。這種失控,亦源於「意識」的層面正處於鬆散的狀態,無助於臨終者的自我控制能力。

往昔以為自己並不在乎的人、事、或物,會忽然變得難捨難離,但又礙於「時日無多」,一切已無法挽回,令臨終者有一種被迫向「死胡同」的感覺,因而失控地以打人、罵人、摔東西等方式作為反撲的還擊;又或者以狂哭、叫喊、怒吼等行為來發洩那種極度的不忿感與挫敗感。

這些反應,都被列為第一階段之「死亡的訊號」,問題是陪伴者、親友、及專業的輔導員,應如何接收及處理這些訊號,以協助亡者及自己,渡過此艱難的階段呢?

 

陪伴臨終者的親友,應如何接收及處理「 死亡的訊號」呢?

臨終者對「死亡的看法」,尤其是「對自己的死亡是否接受」,成為這些訊號的強弱及表達程度的指標。陪伴者、親友、及專業的輔導員,必須暸解此階段的臨終者,其感官的接收層面、反應、及能力,都已經改變。因此此刻的重要性,是先「接納、諒解」臨終者所敘述的一切,包括其行為的反常,再分析其言語及行為的背後「意識狀態」,以配合適當的引導,將臨終者從茫然不知所措的困境中帶出,再引領他進入精神提昇的軌跡。這些程序,是十分重要的。

可悲的是,在很多的情況下,陪伴者、親友、及醫院內的人員,都相反地視這些具有激烈反應的人為「麻煩的製造者、神經錯亂者、病到懵了的人」,不是極力壓制他們的行為,就是隔離他們、責備他們,甚至將他們關進「精神病院」,還以為自己做得很人道、很慈悲、很正確。如果這些陪伴者、親友、及醫院內的醫護人員,能夠適當地尊重臨終者所接收到及表現出來的「死亡訊號」,將可協助臨終者打通精神上的重大障礙,將弱勢的精神狀態提昇至強勢的自主層次,對臨終者的未來「投生」抉擇及處境,將會起着極為重大的影響。

因此陪伴者、親友、及專業的輔導員,在臨終者處於邁向死亡「第一個階段」時所要做的事情,是以下的五種做法:

1. 接納與諒解

2. 聆聽與觀察

3. 分析與採用

4. 帶出與引入

5. 共行與默契

 

1. 接納與諒解 ─ 相信及了解,臨終者的反常言語及行為,是一種「死亡的訊號」,代表臨終者的身體出現了改變,正處於「〝精神身〞與〝肉體〞開始進入緩慢脫離的狀態」。由於能量的釋放,異於平常,臨終者的感官會連著「阿法波」的鬆弛「意識狀態」,「真實」與「夢境」已經互相滲透混雜於一起。臨終者的「潛意識」會進入「意識」的層面,控制臨終者的言行,令他們做一些平時不會做的事情。

此刻最重要的是「接納與諒解」,最要不得的是「責罵與排斥」,而「隔離」則是最殘酷的對待。即使是「逼不得已」,亦要立刻加強援助與輔導,以求取「脫困」之路,將臨終者帶出精神上的困境,是第一個的當前急務。而最不能夠做的是胡亂為臨終者「 驅鬼、驅魔」,如此做法,有幾個壞處:

1) 臨終者會以為自己真的出了問題,心裏生起恐慌,形成「真實」與「夢境」互相滲透混雜的情況更形混亂

2) 由於臨終者的「潛意識」已經昇上「意識」的層面,對生平最恐懼的事物、夢中或電影裏最懼怕的畫面及情節,都會因心裏生起恐慌而「真假難分」地成為臨終者的現實處境,因此當臨終者見到「驅鬼、驅魔」的江湖術士,會更添混亂,很容易刺激臨終者的神經系統,變成真的「精神錯亂」

3)「驅鬼、驅魔」的江湖術士,會招惹更多品流複雜的鬼神前來混水摸魚、湊熱鬧,令神志薄弱的臨終者受到干擾,即使本來有「善業」,原本可以往生較好的地方,却因此而牽引了「惡業」,反而會投生往更差的地方。

若果家人真的要做,亦只可延請正確的佛教人士,進行「祈福」法會、「放生」法會、「除障」法會、「煙供」法會、「供燈」法會等,以功德廻向臨終者,使其「正能量」不斷增加或被牽引而出,而並非「驅鬼、驅魔」。令臨終者的「心靈及潛意識」得到寧靜、舒暢、及安慰,才是最佳的處理辦法

其實在臨終的時候才急急學習應付「死亡」,或者要照顧臨終的親友時才急急學習其中的重點,必定會左支右絀的只做對一半,或者不夠力度。故此必須在生前的時候,就已經進行訓練,或者接受全面而正確的「生死教育」,方才有把握地達至預期的目標及效果。

在「密宗」的修行訓練中,早就將凶神惡煞的樣貌轉化為保護性的「本尊」或者「護法」,而並非在「心識」中保留具侵害性的魔鬼形象。由於能夠早着先機,從根部的「心識」中驅走了魔鬼的惡劣定性或定義,因此即使面臨死亡,具格的「密宗」修行人都不會在夢中、或者「意識轉換」中迷失而心生恐怖,也用不着「驅鬼、驅魔」。這就是「密宗」修持的奥妙處之一

 

2. 聆聽與觀察 ─ 陪伴者、親友、及專業的輔導員,在接納與諒解臨終者的情況下,應該進一步聆聽臨終者的心聲與及觀察其行為。在臨終者的「潛意識」裏,埋藏着很多不為人知,甚至連他自己也不知道的「渴望、遺憾、懊悔、懼怕、憎恨、無知、想做」的事情。此類「心念」,會在這一個階段中顯現在行為之上,但又並非直接的表達,而是顯現在不尋常的行為舉止之中。

聆聽臨終者的心聲,目的是為了更容易觀察其行為背後所隱藏的「心念」,方便進行分析及採用適當的方法協助臨終者提昇其精神狀態。臨終者在被尊重及被接納其言行的情況下,會比較容易透露其「心念」,其情緒會因為得到親友的支持與認同而獲得平復的機會,是相當好及重要的第一步

但當臨終者處於迷失的狀態時,會因無法了解自己而不知所措,只會連續做出一些令人無法理解的行為或言語。遇到這種情況,陪伴者、親友、及專業的輔導員,就必須非常有耐性地持續聆聽與觀察。只要臨終者的行為及言語仍是可以容忍的程度,就讓臨終者在支持與認同下透過失常的行為或言語,不斷釋放負面的能量

不要輕視這種釋放「負能量」的方法,在此刻可算是臨終者的關鍵時刻,亦是不容錯過的晚期機會。若果處理得好,可以讓臨終者輕鬆地走出痛苦的精神困局,在下一站「投生」的十字路口上,有足夠的「 正能量」投生往更好的精神領域。若果處理得不好,或者錯失這段晚期的機會,這些無處釋放的禁閉「負能量」,會嚴重地影響着臨終者的「投生」或死後環境。因此臨終者愈發洩,只要處理得宜,就愈代表是一件好事。能否「轉危為機、壞事變好事」,就取決於陪伴者、親友、及專業的輔導員,是否懂得於此時正確地處理。

究竟如何聆聽和觀察,才是最得宜呢?以下的個案,可以作為參考:

 

如何聆聽和觀察病者的反常行為才是最得宜呢?

個案三十四:

某位在家中一向具有權威的長者,因為呼吸困難而被子女送入一所公立醫院。由於他被送入醫院時,處於半夢半醒的狀態,因此當急救人員為他載上呼吸器及各種儀器時,他大吵大鬧地拔走所有身上的儀器及針藥,不斷喝罵子女道:「不孝、不孝」。沒有人理解他的意思,只好讓護士將他綁在床上,繼續治療。

如此地綁了十多小時,雖然他掙扎,但也無可奈何。每逢有子女前來探望,都無可避免地被他不斷喝罵道:「不孝、不孝,滾出去」 。到了第二天,一位具有這方面知識,深受這位長者敬重的朋友前來探望。當她走進病房時,目睹長者被綁在床上,已經知道事態不妙,必須想辦法化解

由於這位長者十分尊重這名朋友,雖然顯得十分疲憊,仍跟她聊起天來。這位朋友在了解來龍去脈之後,開始嘗試理解這位長者的失常行為。為什麼他要拔走所有身上的儀器及針藥呢?為什麼他一見子女就不斷喝罵道:「不孝、不孝,滾出去」呢?一向精明、有智慧、修行數十年、痛愛子女、從不打罵子女的長者,為什麼會變成如此呢?應如何解救呢

在與長者聊天的過程裏,內容都只是一些天南地北的無聊事,她無法尋知原因。但有一點很重要,這位長者向她哀求道:「你可不可以解開我啊!我求求你!」從未聽過這位堅強的長者如此隨便的求人,如今竟然求自己,很不尋常的行為。這位朋友反要求長者道:「如果你肯答應我,在鬆綁後不會拔走身上的儀器及針藥,我可以答應你,必定令護士鬆綁。」

這位長者一口答應,於是這位朋友就向護士要求鬆綁。初時護士還在猶疑,但經不起這位朋友的保證,就為這位長者鬆綁了。護士一走開,這位長者就立刻抓着儀器及針藥想拔走。這位朋友說:「 你不是修行人嗎?為甚麼不能忍一忍呢?」這位長者說:「請不要對我說這些話。我很辛苦,你知道嗎?你應該問護士 ,可否除下這些。」

結果護士說,如果辛苦,可以暫時拔走。這位長者終於可以舒展一下。雖然如此,但當有子女進入探望時,這名「長者」仍 然 不 斷 喝 罵 道 : 「 不孝、不孝,滾出去」。由於這位朋友很了解這位長者,知道「事出必有因」,在反常行為的背後,必有原因

由於這位長者對她信任,因此向她哀求及說出了原因:「我很辛苦,你不應管束我的行為,而是應該想辦法去幫我。」由於她很了解這位長者,是一位很「守戒」,很謙虛的修行人。他喝罵子女不孝,代表這些子女做錯了一些事。但礙於這些子女智慧有限,也礙於他想堅守「戒律」 ,因此他未有向子女言明。她看見這位長者,身處在一個大病房內,於眾人的目光下,衣不蔽體,被綁着,一點「尊嚴」也沒有,這確實是子女的不孝:照顧不周。由於他在半夢半醒的狀態下,被送進醫院,因此「意識狀態」在改變中,加上「密宗」修「脈氣點」的修行人,身體的敏感度可以高出平常人很多倍,當針藥施行時會特別的痛,這就是為甚麼這位長者,會在那時大吵大鬧地拔走身上的儀器及針藥,並且不斷喝罵子女的原因。

在反復的思量及分析後,這位朋友想到了解決的方法。她向其子女要求將長者轉往私家醫院,並且解釋「何謂照顧不周」。結局是圓滿的,這位長者得到了適當和令他滿意的照顧,很有尊嚴地接受治療,很快就康復了。在治療期間再無發生過任何的不愉快事件,也再無任何「不孝」的喝罵。

雖然在過程中,這位長者從未透露過半句,他不滿意子女對他的照顧不周 ,也沒有要求轉往私家醫院。最明顯的言語,只有「不孝」二字,與及不願意再見到子女,一見就喝罵。其行為與往日的他,完全相反

這位朋友只能夠從簡單的言語,與及細微的觀察中,搜尋有關的資訊作出個人的分析。而提供的方法及建議,又恰恰點中了問題的關鍵所在,於是很順暢而輕易地解決了問題。也因為這位長者信任這位朋友,願意在她的面前提出請求,要求鬆綁,才不致令問題更形惡化。接納與諒解、聆聽與觀察,確實是 照 顧 病 者 的 重 要 指引,不可忽視。否則事情弄壞了,悔之已晚。因為這位長者性格十分倔強,寧願死在醫院,也不願意向子女出說心中的請求。

無論是修行人,抑或是普通人,在「意識轉換」的狀態下,都會有不同的反應,或者會出現反常的行為。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並不罕見,也不出奇。最重要的是陪伴者、親友、及專業的輔導員,能否適當地處理。如果這些處理方法,能夠成為一種普及的教育,將會為人類帶來無限的好處,人類的生命及精神得到提昇。因此「生死教育」的推行,也實在太重要了。

下一步,就是「分析與採用、帶出與引入、共行與默契」,還有邁向死亡的其他階段,下一期的「蓮花海」,將會繼續與大家一起探討。………(待續)

 

返回「生命提昇」頁面觀看更多「生死教育」精選文章

前往「本會出版」頁面了解更多「生死教育」資訊

前往觀看深層 「生死教育」教學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