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死體驗的意義(五十)

啤嗎哈尊金剛上師

前文提要

不同的「臨終景象」與不同的形成原因

「臨終景象」依其產生的「主因」與「助緣」之不同,可以大致分為下列幾種:

1. 「四大分離」 — 「主因」:由內在的「意識」及「潛意識」(包含一切記憶),與「助緣」:外在環境的「四大分離」配合而形成的「臨終景象」

(請參看「瀕死體驗的意義」(八)「瀕死體驗的意義」(二十)一文)

2. 「腦內啡肽」「主因」:由內在的「意識」及「潛意識」,與「助緣」:外在環境的「腦內啡肽」配合而形成的「臨終景象」

(請參看「瀕死體驗的意義」(二十一)一文)

3. 「業力」 — 「主因」:由內在的「意識」及「潛意識」,與「助緣」:外在環境的「業力」配合而形成的「臨終景象」– 分兩種:

1.) 好的 – 因

a.善報 (請參看「瀕死體驗的意義」(二十一)一文)

b.自身修行之力而形成。(請參看「瀕死體驗的意義」(二十二)一文)

2.) 壞的 – 因

a.惡報、

b.寃親債主索償之力而形成。

(請參看「瀕死體驗的意義」(二十三)一文)

跟據調查記錄,大部份臨終者見到的景象都涉及

1. 保護者或仇家:

好的 — 見到已逝去的親人或友人、不知名的保護者、神或佛來迎接
壞的 – 被一群惡形惡相的人或獸圍困、與一群面目迷茫的眾生為伍或同行

2. 陌生的地方:

好的 — 見到亭臺樓閣、花田、河川、光芒的地帶、鄉鎮或城市
壞的 – 見到荒野、森林、黑暗、地洞、地獄

3. 凌亂而無法清晰記憶的事物

究竟佛教,如何評論這些現象呢?佛教說人死後會在七七四十九日內正式投生,為甚麼臨終者還會見到已死去多年的親友來迎接呢?這些已死去多年的親友為甚麼還未投生呢?他們的顯現,究竟是臨終者的幻覺?抑或是真的呢?還有其他原因嗎?那些陌生的地方,是否就是將要投生的地方呢?有什麼情况,會令臨終者的正常投生受到更差的拖累呢?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亡者避開苦難,提升投生的地方呢?

人類擁有四種「意識狀態」(請參看「蓮花海」第26期,「智慧的修行方向」一文),分別是:

1. 貝塔波(Betaβwaves)─ 日常生活中的「意識狀態」;

2. 阿法波(Alphaαwaves)─ 鬆弛的「意識狀態」,例如進入初階「觀想」或「初步定境」、「精神身」與肉體開始進入緩慢脫離的狀態;

3. 西塔波(Thetaθwaves)─ 進入高階「觀想」或「深層定境」的寧靜「意識狀態」;

4. 德塔波(Deltaδwaves)─ 無夢、深度睡眠的緩慢「意識狀態」;

究竟邁向死亡的不同階段,與當中的「意識狀態轉換」,是如何影響着臨終病者的思維及行為呢?與「臨終景象」的關係是甚麼呢?照顧臨終病者的家人及親友應如何順應「意識狀態的轉換」及「臨終景象的轉變」來引導臨終病者的情緒及精神路向呢?「 意識狀態的轉換」及「臨終景象的轉變」可以相輔相成嗎?身體的「四大分離」也影響着「意識狀態的轉換」及「臨終景象的轉變」,應如何協助及引導臨終病者解決或減輕這些問題呢?

 

邁向死亡第一個階段時的終極協助是什麼?

陪伴者、親友、及專業的輔導員,在臨終者處於邁向死亡第一個階段時所要做的事情,就是:

1. 接納與諒解…….(請參看第30期)

2. 聆聽與觀察…….(請參看第30期)

3. 分析與採用…….(請參看第31、32及33期)

4. 帶出與引入…….(請參看第34期)

5. 共行與默契…….(請參看第35至40期)

臨終者的情緒大致會出現的變化(請參看第41期)

邁向死亡第二個階段時的終極協助是什麼?(請參看第42期)

邁向死亡第三個階段時,「廻光返照」的秘密 (請參看第43期)

邁向死亡第四個階段時的各種經歷與「共死現象」(請參看第44期)

邁向死亡第五個階段時的正式告別 (請參看第45期)

臨終景象與「共死現象」的啟示 (請參看第46期)

「死後世界」的「危與機」和「對應死亡的訓練」(請參看第47期)

「死後世界」中的守護者是誰?什麼是「解脫」?(請參看第48期)

人死後最容易投生入「六道」中的那一個「道」呢?(請參看第49期)

人死後是否可以避過「再投生」呢?

上一章提及究竟人死後最容易會投生入「六道」中的那一個「道」,答案是「畜生道」,因為這種磁場太接近人類而且覆蓋範圍極廣,有如「天羅地網」。加上現今人類的道德水準日益下降,「心性」愈來愈差,並未因教育水準的提昇而有所上進,反而更為自私自利。沒有了「純真的坦誠、忠信」,只多了「精明而無恥的貪婪」與「惡毒而無悔的仇恨」。

原因是大自然的運作模式,以「心性」作為主導。眾生於死後脫離物質身時,再無物質依附,飄動不定的「心性」,令未經訓練及不知所措的眾生難以適應。於是生起「貪、嗔、痴」的愛慾「心性」,試圖尋找可依附的物質,以此固定飄動不定的情況。但眾生的「心性」一般都偏向「野性、貪婪、愚痴」的粗重負能量,因此會以這種「心性」作為主導去依附物質。

「畜生道」正好具備這種磁場的特質,而且數量龐大,比人類的數目多無數倍。這種磁場覆蓋範圍極廣,而且最接近人類的磁場,因此形成人類於死後要選擇依附物質時,極為容易地彼此相吸而投生入「畜生道」。即使具備菩薩心腸但尚未成佛的釋迦牟尼佛也難以避免。成佛前的釋迦牟尼佛,並非在進入「畜生道」之後培養出菩薩心腸,而是早已擁有菩薩心腸,但仍然避不過「業力」的牽引。即使他的「心性」尚佳,不會主動投入「野性、貪婪、愚痴」的粗重負能量磁場,卻無可避免地被磁場覆蓋範圍極廣的「畜生道」磁場吸住了。由於他心性馴良,因此即使投生「畜生道」,也只是做「鹿」而並非做凶殘的猛獸,有助衪日後的脫困。

既然大自然的運作模式,是以「心性」作為主導。「再投生」的原因,是因為眾生的「心性」不喜歡「飄忽不定」的隨著「心性的轉動」而轉動,也因為貪戀曾經擁有或希望擁有的肉身,因而觸發要與物質連結的「心念」,繼而投生。那麼是否只要將「心念」改為「不要與任何的物質連結」,就可以避開「投生」的發生,也從此不用再輪迴了,可以嗎?

如果大自然的運作模式就是如此的簡單,修行也將變得很簡單了,佛法也不會那麼深奧難懂了。問題就在於「因果業力的不可思議」,令一切變得不簡單。當眾生的「心念」改為「不要與任何的物質連結」,意圖避開「投生」的發生。但具有強大吸力,兼來自十方八面、無孔不入的「力之」,佛法稱為「業風」,會比眾生那種不經「正確訓練」的「心念」強而有力得多。可以於瞬間就將眾生吸進「投生之路」,眾生連一點抵抗力也發揮不起來。因此並無任何「正確訓練」的眾生,在死後是絕對無法避開「再投生」的「輪廻之輪」的。

《入楞枷經》卷九 ( 大一六、五六九上 ) :【業風長四大,如諸果成熟。】語譯為:【業風以「地、水、火、風」四大元素令眾生投生為具物質性的生命,就像成熟果實一樣。】

究竟這股「逼眾生投生的業風」,會在何時生起呢?答案是「根據個別眾生的因果業報而定」,並無劃一的期限。那麼佛法中說的「死後完成七七四十九日就會投生」,又如何成立的呢?如果眾生堅持「不與任何物質連結」的「心念」,又會有什麼後果呢?如果眾生死後最容易墮入「畜生道」,那麼還有那一種「道」是不用「刻意的連結」 ,會自動演變而成「投生」的呢?

不用「刻意連結物質」的「自動式漸變投生」

有部份以「催眠」回憶、或與生俱來的記憶而了解「死後至投生前」片段的人,在期間及接近投生前的階段時,都有以下大致相同的經歷:

1. 一如生前的習慣性思想模式;

2. 一如生前的習慣性行為模式;

3. 在這種狀態下,生活了一段時間;而這段時間的長短,各人皆不相同,有些相差甚遠;

4. 在毫無預兆之下,就投生了。只在瞬間,已無法回到投生前的狀況,並且已經投生為人。

以上的情況,可以說是十分幸運的一種,因為即使生下來的生存環境不太好,也總算是「人道」。要投生為人,難度極高。很多佛經都敘述過其中的難度。為什麼呢?先不說「人道」的出生率,比起「畜生道」的出生率,差距是何等的懸殊兼難以相比。再看一看另一個眾生同樣極容易進入的「餓鬼道」,就會理解及明白,要投生為人,難度有極高。能夠投生為人,也真的是極之幸運。

為什麼「餓鬼道」同樣是眾生極容易進入的「道」呢?因為人死並脫離肉身之後,雖然只有「精神身」的存在,但其習慣性的思想模式及行為模式,仍然不改。這種習慣性的思想模式及行為模式,同樣是具有「引力作用」的,也就是「心性為因、引力為果」的一種效應。

這種「心性為因、引力為果」的效應,在死後的初期,一般發生在死後的七日之內,會因為「心性」得到百分之百的回復純淨而不受制於「因果法則」。但隨著「心性」的純淨度因眾生生前未有受過「正確的教育和訓練」而倒退。一般的倒退程序,發生在死後的十四日之內。(詳情請參看由敦珠佛學會出版的「顯密實修課程」。) 這種倒退程序完成之後,眾生的「心性」也正式回復到生前的「習慣性貪嗔痴」狀態

這種「習慣性貪嗔痴」狀態,完全受制於「因果法則」。也因此,各別眾生會因應自身的「心性」程度及以往多生所種下的「業因」,在七七四十九日扣減十四日後,於餘下的35日裏安排下一期的投生狀況。問題是每一位眾生的七七四十九日時間長短都不盡相同,因為七七四十九日時間長短的計算,會依據眾生死時身處的「道」及將會投生的「道」的時間機制來計算的。

基本而言,七七四十九日的前半段,依據眾生死時身處的「道」的時間機制來計算。七七四十九日的後半段,依據眾生將會投生的「道」的時間機制來計算。而當中的時間機制,會受眾生的「心性、心念」所影響,而出現不同的變化。這就是佛法所說的「無常」了。既有劃一的「七七四十九日」程式及程序,卻又內含萬千變化,不盡相同。就像人的樣貌一樣,都有眼、耳、口、鼻,但又不盡相同。

在七七四十九日的後半段裏,由於眾生的「精神身」被眾生的「習慣性貪嗔痴心性、心念」所影響,開始恢復與以往生的「業因」連結,並且再由「業因」起動不同的「業果」。這種串連式的「互動式因與果」,逐漸令眾生的「精神身」在「不知不覺」間,凝聚了附身的稀疏物質而不自知。這種身,最容易進入同樣是物質結構稀疏的「天、阿修羅、鬼、地獄道」。這些「道」的時間機制,通常一日就等於人間的千萬年或以上,因而引致七七四十九日的後半段時間同樣是長得難以估量

究竟會進入那一個「道」呢?就取決於眾生的「心性、業因」。問題是「業因」多得很,有好的、也有壞的,報應那一種「因」,「取決於當時的心性」,及「業風」正吹向那一個「道」。「心性」會影響「業因」,因此「業風」的強弱與方向,都可以更改。關鍵在於「在何時」就已經要開始「更改的程序」。不恰當的時機,註定是失敗的。

眾生都因為在生前並無受過「正確的教育和訓練」,因此都在關鍵時期,沿用著以往的習慣性思想模式及行為模式。當七七四十九日的後半段時間愈長,由「心性」引至凝聚附身的物質也愈多。問題是眾生的「心性」,隨著「道德標準及規範」的下降而急速墮落,因此所凝聚的,都是「鬼、地獄道」的物質,以負性的能量居多

因此眾生即使堅持「不與任何物質連結」的「心念」,仍然難逃「習慣性思想模式及行為模式」所帶來的後果,很循序漸進、很自然地形成「鬼身」。雖然在早期仍然可以進入人間,見見親友,但到七七四十九日完成後,正式進入「鬼道」的深層時,就會無法進入人間,而受盡饑餓、困迫、黑暗之苦。七七四十九日的後半段時間愈長,也代表將來身處「鬼道」的深層次愈深

以上就是極多人誤解,究竟「投生前」與「投生後」的「鬼」,有何分別了。眾生死後最容易墮入「畜生道」,還有一種「道」是不用「刻意的連結」,會自動演變而成「投生」的,就是「鬼道」。同樣是眾生極度容易進入的「道」 ,因為眾生都無法擺脫「習慣性的貪嗔痴心性、心念」及「習慣性的貪嗔痴思想模式及行為模式」。而大自然的運行,又是如此的無情,就像天災一樣,避無可避。除了修行佛法可以令眾生徹底脫離輪迴之外,根本別無他法可行。

但是否決心修行佛法,就可以徹底解決輪迴的束縛呢?問題在於眾生都存有「貪念」,喜歡「不勞而獲」。一聽見什麼「神通、加持、大法、大仁波切」,就以為不用修行或修心,更加不用「守戒」,就可以利用「捷徑」避過「 惡性的業風」。一聽見什麼「頓悟」,就以為有「捷徑」可以避過輪迴投生。(請參看「蓮花海」第50期「智慧的修行方法」一文,有關「修心」的重點。)

只要細心一想,就已經知道這是沒有可能的事。眾生不會找到「不死、不病的大法師或大仁波切」,也不會找到「可敵天災的大法師、大仁波切」,只會找到「踏實修心與修行兼守戒的大法師、大仁波切」。如果這些「踏實修心與修行兼守戒的大法師、大仁波切」,都無法擺脫「無常」,為什麼眾生還在「迷信加持、不用修心、不用守戒」的美夢中迷戀下去,不清醒過來呢?為什麼眾生還不認真地面對「死後的輪迴」問題,以「正信」及「正確的修行」方法去解決輪迴的問題呢?可能有些眾生以為大不了就「再輪迴做人」吧。那麼,究竟再次投生為「人」,又有幾難得呢?……(待續)

想知道這些問題答案的讀者,可以前往Youtube觀看「死後世界篇系列」的影片,你將會獲得很大的智慧啟發。以下是影片的連結:

http://www.youtube.com/user/DudjomBuddhist

返回「生命提昇」頁面觀看更多「生死教育」精選文章

前往「本會出版」頁面了解更多「生死教育」資訊

前往觀看深層 「生死教育」教學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