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死體驗的意義(四十六)
啤嗎哈尊金剛上師
前文提要
不同的「臨終景象」與不同的形成原因
「臨終景象」依其產生的「主因」與「助緣」之不同,可以大致分為下列幾種:
1. 「四大分離」 — 「主因」:由內在的「意識」及「潛意識」(包含一切記憶),與「助緣」:外在環境的「四大分離」配合而形成的「臨終景象」
(請參看「瀕死體驗的意義」(八)及「瀕死體驗的意義」(二十)一文)
2. 「腦內啡肽」 — 「主因」:由內在的「意識」及「潛意識」,與「助緣」:外在環境的「腦內啡肽」配合而形成的「臨終景象」
3. 「業力」 — 「主因」:由內在的「意識」及「潛意識」,與「助緣」:外在環境的「業力」配合而形成的「臨終景象」– 分兩種:
1.) 好的 – 因
a.善報 (請參看「瀕死體驗的意義」(二十一)一文)、
b.自身修行之力而形成。(請參看「瀕死體驗的意義」(二十二)一文)
2.) 壞的 – 因
a.惡報、
b.寃親債主索償之力而形成。
跟據調查記錄,大部份臨終者見到的景象都涉及
1. 保護者或仇家:
好的 — 見到已逝去的親人或友人、不知名的保護者、神或佛來迎接
壞的 – 被一群惡形惡相的人或獸圍困、與一群面目迷茫的眾生為伍或同行
2. 陌生的地方:
好的 — 見到亭臺樓閣、花田、河川、光芒的地帶、鄉鎮或城市
壞的 – 見到荒野、森林、黑暗、地洞、地獄
3. 凌亂而無法清晰記憶的事物
究竟佛教,如何評論這些現象呢?佛教說人死後會在七七四十九日內正式投生,為甚麼臨終者還會見到已死去多年的親友來迎接呢?這些已死去多年的親友為甚麼還未投生呢?他們的顯現,究竟是臨終者的幻覺?抑或是真的呢?還有其他原因嗎?那些陌生的地方,是否就是將要投生的地方呢?有什麼情况,會令臨終者的正常投生受到更差的拖累呢?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亡者避開苦難,提升投生的地方呢?
人類擁有四種「意識狀態」(請參看「蓮花海」第26期,「智慧的修行方向」一文),分別是:
1. 貝塔波(Betaβwaves)─ 日常生活中的「意識狀態」;
2. 阿法波(Alphaαwaves)─ 鬆弛的「意識狀態」,例如進入初階「觀想」或「初步定境」、「精神身」與肉體開始進入緩慢脫離的狀態;
3. 西塔波(Thetaθwaves)─ 進入高階「觀想」或「深層定境」的寧靜「意識狀態」;
4. 德塔波(Deltaδwaves)─ 無夢、深度睡眠的緩慢「意識狀態」;
究竟邁向死亡的不同階段,與當中的「意識狀態轉換」,是如何影響着臨終病者的思維及行為呢?與「臨終景象」的關係是甚麼呢?照顧臨終病者的家人及親友應如何順應「意識狀態的轉換」及「臨終景象的轉變」來引導臨終病者的情緒及精神路向呢?「 意識狀態的轉換」及「臨終景象的轉變」可以相輔相成嗎?身體的「四大分離」也影響着「意識狀態的轉換」及「臨終景象的轉變」,應如何協助及引導臨終病者解決或減輕這些問題呢?
邁向死亡第一個階段時的終極協助是什麼?
陪伴者、親友、及專業的輔導員,在臨終者處於邁向死亡第一個階段時所要做的事情,就是:
1. 接納與諒解…….(請參看第30期)
2. 聆聽與觀察…….(請參看第30期)
3. 分析與採用…….(請參看第31、32及33期)
4. 帶出與引入…….(請參看第34期)
5. 共行與默契…….(請參看第35至40期)
臨終者的情緒大致會出現的變化(請參看第41期)
邁向死亡第二個階段時的終極協助是什麼?(請參看第42期)
邁向死亡第三個階段時,「廻光返照」的秘密 (請參看第43期)
邁向死亡第四個階段時的各種經歷與「共死現象」(請參看第44期)
邁向死亡第五個階段時的正式告別 (請參看第45期)
臨終景象與「共死現象」的啟示
「死亡」對於每一位眾生,都是無可避免的。無論是為了自己,抑或是為了照顧將要離世的身邊親友,都必須對「死亡」的歷程、「死後世界」的危與機有一定的認識。否則種種遺憾、危多於機的情況就會很理所當然地出現。畢竟機會,只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究竟什麼是「危」、什麼是「機」呢?先從一個實例中,窺探一二。一位女讀者,向英國的「靈魂研究學會」致函,並成為研究「共死現象」的案例。「共死現象」是指臨終的人與在生的人,均屬意識清醒而且理性,能共同經歷死亡所引至的靈界現象及現實世界的異象,都稱為「共死現象」。
威廉•貝瑞特 (William Barrett) 是首位進行「臨終者心靈科學研究」的醫生。他將研究所得出版了一本書,名為《臨終景象》(Death-Bed Visions : The Psychical Experiences of the Dying) 。這項研究所列出的個案,許多都是涉及醫護人員、臨終者的親友,與臨終者共同經歷的「臨終景象」。
個案五十二:
一位女讀者,向英國的「靈魂研究學會」期刊的編輯致函:
〔親愛的編輯女士,有關我告知你的事情,發生在數年前,以下是當時的發生實況:
我的女兒十七歲時,我失去了她。她當時已經斷斷續續地病了五年。她在死亡前於病榻上纏綿了八個月。在這段時間裏,她一直保持智力與意志力在良好的狀態下。
在她死前的兩週,有一天晚上,我靠近她的床頭,看見她好像正被什麼吸引著。我問她在想什麼。她回答:「 媽,看看那邊。」她指向床的帷幕。我隨著她指的方向,看見一個男性的形體,完全是白色的,就站在暗色的窗簾前面。
我對於靈魂沒有概念,因此有些緊張,我閉上眼睛,不想看見。我的孩子告訴我:「你還未回答。」我不敢告訴她:「我什麼也看不見。」但我顫抖的聲音出賣了我,因此我女兒有點指責:「啊!媽,我在同一時間看見相同的東西已經有三天了,那是我親愛的父親要來接引我。」
十五天後,我的女兒死了,那個亡靈就再沒有出現了。或者在我見到的那天,它已達到了最大的強度。〕
靈界中的「拐騙者」
在這個案例中,顯示了幾點:
1. 這位女士並未能清晰見到白色的影象代表誰人,即使她的女兒說影象是已逝世的父親,即是她的丈夫。既然親如丈夫,她理應不害怕,甚至能夠收到如女兒般的相同感應,認出白影就是她的丈夫。如果無法認同,就代表這只是她女兒的個人認知。這種個人的認知,可以是自我的渴望而形成的一種錯誤認知。亦即是說,這個白色的靈體,並非她的父親,而是另一靈體,趁她死亡臨近,進入靈界時會因「一無所知」而盲目跟從任何人,正想來混水摸魚,拐帶少女。
2. 這位女士認為這個靈體只顯現白色的影象,可能是強度不足。其實是這個靈體不想被這位女士看見,因為怕被識穿。這個靈體一直躲藏在暗色的窗簾,無奈被這位女士的女兒指出了,因此之後這個靈體即使再出現,但就更為不明顯,所以這位女士說:「我的女兒死了,那個亡靈就再沒有出現了。或者在我見到的那天,它已達到了最大的強度。」如果這個靈體真的是這位女士的丈夫,難得重聚,又怎會不再出現呢?又怎會只在被突然指出時,才是他顯然的最強度呢?
3. 在很多「共死現象」的個案中,在生的人可以清晰看見臨終者所遇見的一切,並無分別。而共同的特點是:「靈體都是只有影象而無聲音的發出。」一切溝通,都依靠「心靈感應」。而「心靈感應」的特點是「依個別眾生的記憶、渴望、潛意識」而與外境生起「混合的影像」,再演變成錯誤的認知。即是說:「這些投影及臨終者的認知,並不代表真實的情況。清晰的影像尚且可以是假的,更何況是不清晰的影像呢?在這個案件中,這位臨終者太愛她已逝的父親,因而錯誤認定白影是他的父親。她說:「啊!媽,我在同一時間看見相同的東西已經有三天了,那是我親愛的父親要來接引我。」她用「東西」來形容這個白影,代表她同樣不是清晰的看見影像,一切都是「推斷、估計」式的一種渴望。
釋迦牟尼佛在《地藏菩薩本願經.閻羅王眾讚歎品第八》中警惕世人說:【是閻浮提行善之人。臨命終時。亦有百千惡道鬼神。或變作父母乃至諸眷屬。引接亡人令落惡道。何況本造惡者。】
經文的意思是說:【世間行善的人,臨死亡的時候,亦有成千上百的惡道鬼神,變作亡者的父母或其眷屬,引接亡者進入惡道(即「地獄、餓鬼、畜生」) ,更何況是造惡的人呢?】
在這個案件中的靈體,鬼鬼祟祟的,肯定不是善類。在人間有「拐騙者」,在靈界就更多,是人間的幾千萬倍。即是說,你在生時,一次也碰不上「拐騙者」,這是因為你熟悉在世的環境,你懂得保護自己。但死時,你正慌亂不堪,又不熟悉「死後世界的運作」,又不懂得保護自己。這種情況,對於飄浮在靈界、成千上萬的靈體而言,是垂手可得的良機,試問他們,又怎會錯過呢?
可憐個案中的這位女士,臨終的女兒正處於「拐騙者」的窺伺中,卻仍然不知危險,只顧心中的滿腹疑團,也愛莫能助。
媽媽常常對孩子說,小心豺狼。現在釋迦牟尼佛對眾生說,小心靈界的「拐騙者」。那麼死後見到親友不跟著去又可以怎樣呢?這些正正是從未學習佛法、或者只知少少佛法、或者從未修習過「死後世界的應變方法、獲得真正解脫的方法」的人的最大問題與困難 — 我可以怎樣呢?
想知道這些問題答案的讀者,可以前往Youtube觀看「死後世界篇系列」的影片,你將會獲得很大的智慧啟發。以下是影片的連結:
http://www.youtube.com/user/DudjomBuddh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