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死體驗的意義(二十四)

前文提要

不同的「臨終景象」與不同的形成原因

「臨終景象」依其產生的「主因」與「助緣」之不同,可以大致分為下列幾種:

1. 「四大分離」 — 「主因」:由內在的「意識」及「潛意識」(包含一切記憶),與「助緣」:外在環境的「四大分離」配合而形成的「臨終景象」

(請參看「瀕死體驗的意義」(八)「瀕死體驗的意義」(二十)一文)

2. 「腦內啡肽」「主因」:由內在的「意識」及「潛意識」,與「助緣」:外在環境的「腦內啡肽」配合而形成的「臨終景象」

(請參看「瀕死體驗的意義」(二十一)一文)

3. 「業力」 — 「主因」:由內在的「意識」及「潛意識」,與「助緣」:外在環境的「業力」配合而形成的「臨終景象」– 分兩種:

1.) 好的 – 因

a.善報 (請參看「瀕死體驗的意義」(二十一)一文)

b.自身修行之力而形成。(請參看「瀕死體驗的意義」(二十二)一文)

2.) 壞的 – 因

a.惡報、

b.寃親債主索償之力而形成。

(請參看「瀕死體驗的意義」(二十三)一文)

跟據調查記錄,大部份臨終者見到的景象都涉及

1. 保護者或仇家:

好的 — 見到已逝去的親人或友人、不知名的保護者、神或佛來迎接
壞的 – 被一群惡形惡相的人或獸圍困、與一群面目迷茫的眾生為伍或同行

2. 陌生的地方:

好的 — 見到亭臺樓閣、花田、河川、光芒的地帶、鄉鎮或城市
壞的 – 見到荒野、森林、黑暗、地洞、地獄

3. 凌亂而無法清晰記憶的事物

究竟佛教,如何評論這些現象呢?佛教說人死後會在七七四十九日內正式投生,為甚麼臨終者還會見到已死去多年的親友來迎接呢?這些已死去多年的親友為甚麼還未投生呢?他們的顯現,究竟是臨終者的幻覺?抑或是真的呢?還有其他原因嗎?那些陌生的地方,是否就是將要投生的地方呢?有什麼情况,會令臨終者的正常投生受到更差的拖累呢?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亡者避開苦難,提升投生的地方呢?


如何幫助驚恐的臨終親友

正處於病重階段,承受着病痛與環境不適折磨的臨終病者,最害怕即將面對的「死亡」。痛得天昏地暗的時候,可能想着「快快死掉會好過一點」。但回過氣來的時候,又對「死亡」產生一種莫名的恐懼

這些身心都被折騰得苦不堪言的臨終病者,那種悲憤、無奈、與不甘的心態,令在旁欲加規勸與援助的親友,感到難以入手。當臨終病者愈接近死亡的時候,其意識也愈趨模糊,其慌張的神態,更令親屬急得團團轉。

一位高燒的兒子突然大叫道:「媽呀媽,為甚麼屋子在搖晃?啊!我的身體都碎掉了!快救我呀!媽!」一位臨終的丈夫抓着妻子的手道:「我好辛苦呀!我好慌,好像在荒野中丟失了,救我呀!」

面對這樣的情境,再冷靜的親屬都會心慌意亂,除了緊握臨終者的手說:「不用怕,沒事的。」之外,還可以做什麼呢?世人都怕「 死」,故然在生前永不談論實際的應付方法,即使「死到臨頭」,仍然逃避地說:「不用怕,沒事的。」這種「鴕鳥政策」,是否真的可以解決問題呢?

即使有宗教信仰的人,當面對「死亡」的一刻,仍然感到焦慮萬分。一位天主教的女教徒,在臨終時陷於極度慌亂。親友問她:「你的心中有可以信靠的主啊!你還怕什麼呢?」她答道:「我害怕死亡的過程。」

一位自1977年已在香港的醫院任職,有32年工作經驗的護士,亦曾任職香港沙田醫院的腫瘤科部門達16年。在這個令人傷感的部門,這位護士見盡了「人生走到盡頭時」的人生百態。其中一個個案,特別令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位多年來經常在這個腫瘤科部門擔任義工,專門輔導癌症病人,特別是一些末期的待死病者。由於她是一位「顯教」的佛教徒,所以她用各種令普通眾生容易明白的佛教詞語開導病者,例如用「不要執着、放下一切、安心接受阿彌陀佛的接引」等故事,令緊張慌亂的病者得到精神上的撫慰及鬆弛。

很不幸地,這位充滿愛心的義工亦同樣患上了癌症。在癌症到達末期的時刻,她就住在這個曾經服務多年的腫瘤科部門等待死亡的來臨。

最令那位護士驚訝的是,這位面臨死亡的義工,似乎忘卻一切以往開解他人的佛教道理,表現得極度驚慌、執着、放不下一切,並且對共事多年的護士諸多要求及挑剔,十分不理性。這種情況,直至她離世,仍然有增無減。助人者無法自助,一切善巧的勸勉之辭,並不適用於自己

這位護士坦言這種情况令他產生了「信心上的動搖」,因為他亦是一位佛教徒,他的內心感到很大的冲擊。他發現大部份的臨終者,都對「死亡」有一種莫名的恐懼。但其中大約只有百分之四十,願意將這種恐懼表達出來。而願意將恐懼表達出來的臨終者,大部份都不約而同地問同一個問題:「我死後會到那裏去?」

出現這種莫名的恐懼(fear of the unknown),是因為生前從來都不敢正視「死亡」,對「死亡」一無所知的緣故。若果能夠對「死亡」愈了解,而且充分掌握其中的細節及應付方法,就不會再對「死亡」產生不可名狀的恐懼。

一位正坐在醫生面前,準備聽取其頸上腫塊的化驗報告的病者,訴說那一刻的感覺「與死亡極度接近」。他是一位佛教徒,有二十多年的教理基礎,原以為自己很鎮定,想不到那一刻竟然生起一種「莫名的恐懼」。這是他一生中從未有過的一種感覺 – 與死亡迫近的一種驚恐感覺。原來平日的「想像」死亡,與真的「 發生」死亡,可以是完全不同、南轅北轍的一種感覺及情況。很幸運地,他的化驗報告十分正常。他立刻感到一種釋放式的愉快。一秒間的感覺,竟然可以變化得如此大。他開始問自己:「我真的這麼懼怕死亡嗎?為甚麼我從前以為自己可以輕鬆面對死亡,但到了要真正面對死亡的一刻時,我竟然有懼怕的感覺呢?我究竟怕什麼呢?」

一切恐懼源自「無知」。對「死亡」知得愈少,愈加恐懼。平日以為唸唸「南無阿彌陀佛」、觀一觀「空性」、唸幾句經文,就可以面對「死亡」。也有人以為自己的「佛學」知識豐富,可以挑戰或批評他人的「佛學」水準,四處耀武揚威,滿口「禪定」、「空性」 ,驕傲自滿至「目空一切」,但實質是「空無一物」可濟「燃眉之急」,到真正面對「死亡」時,才感覺死後有一大段路要走,離「阿彌陀佛」到來迎接的時間尚遠,又「空不起來」,「空來空去」都「空」不了困境,什麽「忘我、無我」,都擺脫不了「〝我〞正在受苦,苦到不得了、痛到不得了」,也不確定是否會見到「阿彌陀佛」,「紙上談兵」的「佛學」更加是「無用武之地、派不上用場」,但眼下就要立刻面對「死亡」的一連串問題,卻又毫無頭緒,遠水救不了近火,該怎麼辦呢?原來面對大自然的威力,人的能力是如此渺少、及不堪一擊的,試問又怎會不懼怕呢?

正如那位信奉天主教的女士一樣,即使「心有依靠」,但亦因為不了解「死亡的過程」而生起恐懼。在這一方面,「密宗」確實顯現了其教法中極具實用的一面,而且教法十分符合大自然物理現象的演變過程,可以協助修行者「 直入法性」(請參看「敦珠佛學會」出版之「 臨終訣要與救度精華」)「密宗」的「中陰教法」很詳細地解釋了「死亡的過程」 。如果臨終者準確地知道「肉身」的基本四大元素「地、水、火、風」在分解時所產生的影響,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心理驚嚇」,「心」也踏實很多,而並非「於〝空無可依、一無所知〞中痛至失魂落魄,嚇至驚惶失措」(詳情請參閱「瀕死體驗的意義」(八)瀕死體驗的意義」(二十)一文。)

但這種知識的灌輸,必須在身心健康的時期就已經開始。若果等到臨終者痛得死去活來的時候才急急告知,臨終者的接受及接收的程度及能力已經極之有限,作用就會被大幅削弱。

有關「死後世界的運作模式」及「危機須知」以至「應付方法」,就更加需要清晰的頭腦來加以吸收及理解。所以有關知識的灌輸及訓練,最好在身心健康的時期就已經開始。但避談「死亡」是人的特性,尤其是中國人,喜歡鴕鳥政策。所以這種知識,就有賴臨終者的眷屬「臨急抱佛脚」地學習些少,然後隨機應變地灌輸給臨終者。直至臨終者感到「安心」為止。

在死前擁有多少這方面的知識,總比「一無所知」的好。真正的「生命教育」,如果只著重「生前」的生命價值與意義,而忽略「死後」的生命價值與意義,就好像一隻單翼的鳥兒,難以平衡及起飛。令人類的精神提升及進化,只能原地踏步般侷促而行,難有突破

很多「起死回生」的「瀕死體驗」者有了死後經驗之後,感受到「光明」所賦予的回復「本性」能力,都不再害怕死亡。雖然他們都並未真正的死亡,不知道往後的演變如何,但因為知道了少許的「死後知識」,因此都變得「不再害怕死亡」,甚至喜愛「光明」所賦予的極樂感受。可見在死前擁有多少這方面的知識,總比「一無所知」的好。真正而全面的「生命教育」,確實重要

 

如何面對「死前死後」的種種困難

「死亡」是人生眾多重大轉捩點中的最極者。其中每一個階段都有「危」亦有「機」。當一期的生命走到盡頭,也必然是身心最脆弱的時刻。因此多生多世以前積下來的「惡業」,亦在此時刻大量湧現。在最脆弱的時刻要接受最大量的挑戰及折磨,而且一旦失敗的後果是難以預知的,因此若果視「死亡」為人生中最必須預早準備的關鍵點,是非常明智及有智慧的,而且也是最必須的。

那些留在可保留記憶的「精神領域」中的「寃親債主」,以至那些「憎恨心」極重,即使已輪迴投生至不可保留記憶的「精神領域」,但「潛意識」仍留有「報復程式」的「寃親債主」,其「心力」的糾纏不清,都會對身心最脆弱的亡者,形成大大小小的障礙及攻擊。對於正面臨死亡的人而言,此刻真的是最需要幫助的時刻。 

若果普遍的人類都認同這一點,不浪費時間在無謂的「權力鬥爭、財富追逐、物質進步、與及恩怨情仇」,在教育的一開始就加入全面的「生命教育」,以精神的提升及進步為主,物質的進步為次,相信人類的精神進化會更能加快及圓滿,社會亦會更為安寧舒適、快樂及和諧。

正面臨死亡的人,其最大的痛苦大至有下列幾點:

觀乎「身的病痛」與「心的苦惱」結構比較,似乎「心的苦惱」更形複雜難解,而且「心的苦惱」會加深「身的病痛」。在以往的醫療史中,當醫學界認為一名病人屬於「無得救」的情况時,就會放棄救冶。由於醫療設施有限,因此只會運用於「有機會復原」的病人身上。等待死亡的病人被擱置到角落,醫生不再診治,而只會用一些維生機器來維持生命。

近代有良知及有知識的人,倡議要為臨終病人提供一系列的「舒緩痛楚、解救苦惱」的服務,從「身、心、社、靈」等四種層面,全面為即將離世的病人提供協助。「身」指身體的護理,即「生理」上之「繼續治療、舒緩痛楚」。「心」指「心理」的輔導,令臨終病人抱有「健康的心態、正向的思維」。「社」指以「社會」上的現有援助服務,協助臨終病人解決「生活上的困難、社交上的困難」,甚至協助解決臨終病人與親人間的溝通、感情、鬱結等問題。亦協助臨終病人處理遺囑及身後事,令即將離世的病人盡量減少牽掛,方便日後的安心離去。「靈」指「靈性」上的依靠、信仰,暫時交由一些宗教團體派出義工協助,或由醫院之院牧等神職人員來加以處理。(請參看「蓮花海」第24期「生命的終極關愛:如何協助臨終病者(1)」一文)

但現今宗教的教義,都存有極大的缺憾。除了「佛教」的「密宗」之外,其餘的宗派或其他宗教,對有關「死亡過程」、「死後世界的運作模式」及「危機須知」,以至「應付方法」 ,幾乎都是一片空白。有些是「避而不談」 ,有些是問亦「避不作答」,或者以「順其自然、不用執着」作答。有些是帶你遊花園,兜兜轉轉的「答非所問」,猶如「問道於盲」一樣。有些則以坊間傳說作答,毫無任何科學根據及合理的理據。

亦是因為這個原因,令輔導他人的宗教義工,只可以勸勉臨終病人將一切希望寄託在死後得見宗教之主的「心靈安慰」之上,內容空泛、簡單、不實用 、把握不大。但在「轉移視綫」上是有用的,某些臨終病人會因此抱有希望,減輕心內苦惱。但輔導他人的宗教義工,會比較清楚這種方法的虛浮一面,因此到自己真正要面對死亡時,就「真相畢露、無法釋懷、難以自控」。

要彌補現今宗教的缺憾,就只有「密宗」的教法能夠勝任。「密宗」的教法之所以能夠如此準確及精細地描述「死後的境界及救助方法」 ,主要是因為「密宗」的「無上密法」部份,皆是由最高的、最古老原始的「法身佛」普賢王如來所傳下來。亦只有「法身佛」的能力,才足以解構此等生死奥秘至如此深層極至的地步。這些連科學家都要逐步發掘才能發現其真相的精要,由「藏傳佛教」的始祖「蓮花生大士」匯集及記錄下來,埋於巖洞之內,再由「 嘉瑪寗巴」取出,成為現今的《西藏度亡經》及「中陰文武百尊修法」。(「心性」,又名「 佛性」、「自性」或「本性」,意即身原本擁有,最清明的覺。「佛性」具有極大的能力,可以用三種形態出現。分別是:法身:無任何形體、非物質、遍滿一切處、無處不在、無任何儀器或觀察力可以觀測其存在。屬於最高層次的形態。報身:以“光”的形態出現,若果“佛”以“報身”的形式出現,其光度可達一千個太陽的光度,稱為“報身佛”。由於其光度太猛烈,要「八地」菩薩 〔「八地」是修證程度的一個級數指標,其「定境」可以超越人類肉眼的「可視光」範圍,見到猶如一千個太陽光度的「報身佛」的其中一分光明。〕 或以上,方可以看見。化身:以物質的形態出現,可以隨意投生為任何一個界別的眾生。)

為了更實質的幫助「人生必有一死」的人類,建立更完善的互動協助,以應付「死亡」的冲擊,「轉」,「蓮花海」將會由(第24期)開始,陸續刊登文章推介這種「舒緩痛楚、解救苦惱」的「關愛」服務。

以上敘述的是協助「死前」的服務,已經陸續在世界各地興起,香港亦是其中之一,只是尚未普及而已,仍有待各界大力推展至「全民皆知」的地步。而「死後」的服務,仍然是當今社會及宗教最薄弱的一部份

 

最佳的「超度法」與「死後服務」

跟據聞名於世,中外皆知的《西藏度亡經》敘述,亡者在「死後」至「投生」前的一段過渡時期,稱為「中陰階段」,需要在世的人在適當的時段加以適當的引導。好像「導遊」般引導亡者「避開危險、脫離困境、面對瞬息萬變的陌生異象、發揮不懂運用的潛能、把握難得湧現的機會、提升投生地點的質素」等,並且配合「密宗」獨有的、以「中陰文武百尊修法」為主的「超度法」,以最有效及「助緣」的方式協助亡者「增强福德、排除障礙」。這種輔助亡者發揮自身能力作為「主因」,再配以他力作「助緣」的救助方式,確實是最實際、最有效力的全面「死後」服務。可惜現今的時空下還沒有這種服務可以提供給社會大眾。

由於現今的醫療制度及法例所限,即使要維持「亡者」在斷氣後八小時內不觸碰其身體,亦萬分困難,更何况是其他的救助方法呢?畢竟事在人為,只要大部份民眾醒覺有這種需要,提出要求,就有希望可以修改法例,加以改善,突破障礙。例如在醫院內加入彈性的、可供選擇的「死前死後」服務,亦是有效協助人類提升「精神進化」,避免下墮投生較差「精神領域」的助緣。

當然最實際、最有把握的方法仍然是在「生前」學習有關「死亡過程」、「死後世界的運作模式」及「危機須知」,以至「應付方法」等等的修行訓練「蓮花海」亦會在日後盡量敘述有關方面的可公開知識。而有志學習不可公開部份的實修教法,則可以透過「皈依」後加入「敦珠佛學會」作有系統的循序漸進 修行,再參加「臨終訣要與救度精華實修集訓」。

所謂「修行」,就是「心以覺照一切為」 ,改多生多世積存在「心識」的「為程式」。令「精神狀態」可以進化至還原「本性」而「成佛」,脫離一切「引力」的牽制。但跟據釋迦牟尼佛的開示,要如此提升「精神狀態」的進化,十分緩慢,足足要等「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方可有望成功。「劫」指一段時間,一「小劫」等於宇宙經歷一次「成、住、壞、空」所需的時間。二十個「小刧」等於一個「中劫」,四個「中刧」等於一個「大劫」。一個「阿僧衹劫」 = 1051次經歷「成、住、壞、空」所需的時間。「三大阿僧祇劫」即是未可知的長時間,因為每個宇宙經歷一次「成、住、壞、空」所需的時間都不相同。

而「佛教」中的「密宗」教法,由於傳自最高的、最古老原始的「法身佛」普賢王如來,因此非常直接、徹底、快速、細微、準確,最重要的是與大自然相配,毫無偏離及可由科學佐證。無須等待「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來改多生多世積存在「心識」的「為程式」。可以由捷徑中取得「本性」的「還原」。

跟據《西藏度亡經》的描述,死亡後,當「精神身」由生死出口脫離肉身的時候,會見到「光明」。 此「光明」的出現是由於困擾人心的一切負面情緒與能量,大約分為八十種,統稱「貪念、嗔恨、愚痴」,會在此時刻完全靜止,令眾生原本就擁有,一直存在的一種自然能力,得以完全顯現。「佛法」稱之為「自性」、「佛性」、「本性」。「本性」可以「 還原」,只要懂得掌握,就可以保持百分百的「還原」,亦即是「成佛」。 所謂懂得掌握,就是要「生前」的「修心」與「空性」訓練做得好,再配合這個殊勝的教法,就愈有機會保持百分百的「還原」而「成佛」。

一位經由深層催眠,可以回憶「中陰」境界的人士透露,他曾經以1600年的長時間輪迴,方才修改了一種錯誤的「行為程式」,就是「喜歡妒忌」的心性。他說見到一些眾生,輪迴幾千年也改不到一種錯誤的「行為程式」,所以很慶幸自己的快速修改可以完成。

由此可知,「密宗」的教法是何等的殊勝難得。可以急速地提升「心」的質素、修改大量的「錯誤行為程式」、還原「佛性」。可惜現今的「密宗」修行人,都將精力及焦點集中在「教法的技巧及方法」之上,而並非放在「 心」的質素之上。若果這些教法無法修改「 心」內的「錯誤行為程式」,無法提升「心」的質素,就不是真正的「佛法」。必須有良好的「心之質素」,修持這些「密宗」的教法,方才有成功的希望。沒有良好的「心之質素」 ,修持這些「密宗」的教法是不會成功的,甚至有相反的效果。要有效地提升及保持良好的「心之質素」,必須依靠「戒律」的守持

很多「密乘」的傳法「上師」在傳法時,並不著重「戒律」的傳授及監察弟子是否守持「戒律」。其本人亦為了廣收「弟子及供養」而不守傳法的「戒律」,甚至不認識受法弟子,不了解其個性,不知道受法弟子是否合符資格,會否答應守持「戒律」,就已經授予「灌頂、儀軌」等教法,並且大肆吹噓教法的「神力」而非教法本身的修持原理及此教法可以如何提升「心」的質素

可以說,這些所謂「上師」或「寗波車(仁波切)」,自身既不守「戒」,亦不懂得教法本身的修持原理及精粹所在,甚至認為守「戒」是一種「多餘的執著」,並不符合「空性」,或者認為不符合其切身利益,防礙他們的弘法大計。這種愚痴而無智慧的人,「濫行灌頂、濫收弟子及供養、濫傳教法」,都是一些質素極差、不合資格的「上師」。他們只知唸誦原文,披着「法衣」、配以「威猛名號」、自封為「甚麼佛轉世」的,其實是一批以「佛法」作為謀生職業的自欺欺人之輩。

跟隨這類「上師」的人,學得「密法」愈多,愈「古靈精怪」,迷信程度甚至達到「喪失理智」的地步。甚麼就幾多世投生都不墮落,「犯戒」也不用怕。性格變成「自尊自大、不守戒律、目空一切」,簡直是「無法無天」。「教派儀式、加持手法、灌頂、藥物」變成「主要」,「修心」變成「不需要」

有一位母親投訴他的兒子,本來已是脾氣不佳,修持「密乘」之後,房內及房門,掛滿類似武器的東西,脾氣比以前更壞,甚至動武踢門及要脅要打母親。她的兒子說已經「灌頂」無數,具足保護,所以什麼都不怕。她的母親用「無法無天」來形容她那個學了「密乘」教法之後,愈來愈「天不怕、地不怕、甚麽都敢做」的兒子。若果那些弘法「上師」再不醒覺,「密宗」很容易就會演變成為「純粹的巫術」,實在可惜

怪不得「預言」說,在這個「賢劫千佛」的時空裏,只有兩位「佛」會弘揚「密宗」,其餘998位「佛」都只弘揚「顯宗」,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上師」及「信徒」的質素差,難以傳授。如果現世的「上師」及「信徒」再不珍惜,很快就會將珍貴的教法扭曲,「名存實亡」,實在可惜

為了令世人更能了解真正的「密宗」教法,不誤入盲從的迷信之中,亦為了與現實狀况的互動及配合,給予世人更全面提升「精神領域」的路徑及服務,在10年前(1998年1月),於香港成立「敦珠佛學會」;在3年前(2006年1月)出版「蓮花海」雙月刊;在1年前(2008年6月) ,委派四名具學士或碩士學歷,甚至是執業西醫的弟子,前往進修由香港中文大學舉辦的「紓緩關顧學士後文憑」課程(Postgraduate Diploma in End-of-Life Care)。

由於這四名弟子的「菩提心」及「尊師重道」的品格,現在他們都順利畢業了,並且願意在未來的日子裏,將這些寶貴的知識與每一位有興趣的眾生一同分享。謹在此向這四位弟子致謝。

作出一連串的努力,目標只有一個,就是 「如何方可有效地、實際地協助人類提升其精神、心性的進化程度,以至脫離輪廻引力的控制。」而在過程中,若果因「比較各種的修行方法」 (請參閱「蓮花海」之「智慧的修行方向」第22期至27期)而開罪了某宗教或佛教之某宗派,謹在此致以萬二分的歉意。為了眾生的利益,已到了「真話直說」的地步,並非刻意損毁,懇請體諒!

下一期,會進一步剖析有關「死後世界、如何更有效的幫助亡者」等種種知識,以及分享未完的問題。…(待續)

 

返回「生命提昇」頁面觀看更多「生死教育」精選文章

前往「本會出版」頁面了解更多「生死教育」資訊

前往觀看深層 「生死教育」教學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