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死体验的意义(十七)

「融入光明」并非「证取光明」

上两章引用了一个与别不同的「濒死体验」者个案,由一位具有「通灵」能力、宗教信仰、及具备「死后世界」运作知识的人士莎妲娜小姐所提供,具有非常深远的启发性意义。其内容中肯而踏实,贴近大自然的真相,不单令「无宗教信仰者」开启视野之窗,亦为具宗教信仰者开启一扇检讨修行之门,因而生起「面对现实、寻找真实道理」的智慧

《西藏度亡经》建议在尸身旁边,作如下的开示:《当身心分离的时候,「本性」法身的清净净相,会以微妙灿然的明光出现,其光度令人惊心动魄,犹如在烈日原野中,阳光之火焰正不断闪动。这些景象,人人皆会出现,请勿惊怖惧畏,勿生恐慌,应知这是你自己的「法性」本光,认证它吧! 》

莎妲娜追逐亮光,确实已经逐层深入,达到了最后阶段,为什么仍然失败呢?经文中的【认证光明】,不是向着它,走向它,就已经代表成功吗?还要如何做,才是【认证光明】呢?莎妲娜的失败,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跟据个案的描述,莎妲娜已经准确地「清光明」的出现,并且「把握光明」的存在时刻,追逐着亮光不放,「光明」亦因而得以延续。但莎妲娜仍然是失败了,无法融入「法界」及【证入光明】。她只差一步,就是如何【证入光明】 ,恢复「本性/法性」,亦即是恢复「佛性」而「成佛」。 (「本性」:身原本拥有,最清明的觉。请参看「濒死体验的意义」(四)「濒死体验的意义」(五)一文,有关「本性」及「法身」的详细解释。「法界」:「法身」的无边领域。

虽然《西藏度亡经》揭示了「生死的奥秘」 ,指出只要「清光明」,分辨光度,甚至颜色,不要害怕,融入「光明」,「取光明」就等于「成佛」。问题就出在如何「」呢? 《西藏度亡经》并未有描述进入「光明」之后会遇到什么境象,只说融入「光明」就会「成佛」或「 脱离轮迴」。

跟据莎妲娜的描述,原来进入「光明」之后,还有一大段路才正式进入要「合而为一」的「一如法界」。即使进入此等境界,亦能生起「 觉性」,知道要「融入」才能恢复「本性/法性」 ,但是否就等于一定成功呢?莎妲娜的个案证明仍然有失败的机会率,那么要如何修行,才可以保证成功的机会率是高的呢?原来「融入光明」并非等于「证取光明」,亦不代表成功地「成佛」或「脱离轮迴」,那么一直以为可以走捷径的「密乘」修行人,应如何理解这些捷径呢?是一个美丽的误会,抑或是另有效用呢?如果失败了,会有什么后果呢?

莎妲娜进入「光明」后所走的一大段路,是否所有进入「光明」的人都同样会经历的呢?途中会有危险吗? 「佛教」是如何解释这一大段路的呢?与「修行」有什么关系呢? 《西藏度亡经》中所描述「成佛」或「脱离轮迴」的捷径,究竟可以令修行人悭回多少时间及精力呢?要甚样珍惜及善用这些捷径,才不至于浪费掉呢?

上一二章已经详细解释莎妲娜失败的一些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对死后出现多个身体的疑惑与认知错误,(请参看「濒死体验的意义」(十五)一文) ,及第二个原因是:因对颜色有特定的认知而引至「心力」偏向,(请参看「濒死体验的意义」(十六)一文)。在尚未进一步阐述其它的原因前,请先重温这个个案的特点,然后逐一解答上述的一些提问。

 

个案十九

莎妲娜是美国的原住民,是一位具有「通灵」能力的人。她在印度读书,对「印度教」的教义颇有研究,可以说是一位以「印度教」教义作为实践的修行人

印度求学期间,她作客于一位朋友家时,因为不好推辞友人奉上的饮品,在喝下一杯冰冷的水喉水之后,感觉浑身不舒服。莎妲娜回家后情况急转直下,前后不足两小时,已经陷入高烧、意识模糊、辗转反侧的苦耗之中。床上的粉红色床单,被她的汗水沾湿了一大片。以下是她的自述:

『我先发现自己坐在床尾,两腿盘膝而坐,这是我在印度时的经常坐姿。我正看着床上的另一个自己 — 正在辗转反侧、已陷入昏迷的身体。我看见的床单是绿色的,这是一种治愈的颜色,所以我知道我的身体会好起来的。

正在床尾观看昏迷身体的我,是完全放松的,我称这个放松的身体为「观察者」。这个「 观察者」忽然感觉左肩上有一股「灵气」,以我的冥想训练经验及知识,我知道这股「灵气」就是「目击者」。让我解释一下,这个「目击者」可以说是第二个身体,本身没有认知能力,不能与另一个身体:「观察者」沟通。 「目击者」没有思想,没有认知及理解能力,它只是一个「目击者」。我知道有些巫师说「死神」站在左肩上,相信就是指这个「目击者」的第二个身体。

当我感觉左肩上有一股「灵气」时,我立刻被强拉式地进入「目击者」里面。我从那时开始迅速移动,因为我知道我要追逐那道亮光,不可以被其他的事情干扰,而其他所有事情亦已经做完,不可以再思念。我告诉自己:「尽情地追逐吧!」所以我冲向那道亮光

当我飘起来时,发现围绕在四周的一切,都是精致优美的画面,美得令我留连忘返。我可以「心想事成、随心所欲」!那儿的色彩与声音之美,是如此的多样化和细腻动人,远远超过尘世的想像。我相信,世间上很多杰出的音乐家与艺术家,都是从这儿取得灵感的。我十分肯定,在跨越界线后进入这儿的人,都会想留在那里,因为那里实在太美了。

但我知道,我必须保持「专注」,持续地进入那道亮光,不可以为美景而停留。我不断穿透那道亮光,往前超越,不停地超越。我先超越时间,最后超越空间,到达某个没有空间的点。我同时亦超越任何躯体,只剩下「自觉」。丢掉躯体就会得到毫无束缚的自由。世间并无「完美无瑕」,直到我丢掉躯体,才能真正地体会得到。

当我更为穿越那道亮光时,我进入一种狂喜的境界。不是喜悦,而是难以形容的狂喜。我再往前超越,甚至超越了「体验」的层次。这时的我发现一种「没有情绪、没有体验」的自由,甚至没有「我」的存在

再往前超越,就是一种没有「单独意识」,只有无边无际的浩瀚。我的「一点意识」,就好像大海里的一滴水,被大海完全地溶化了。

我又回到了肉体。当我从医院醒来时,我注意到我有「自觉」,而且头脑一清二楚。我了解那儿没有「分离的个体」,一切都「合而为一」 。我醒后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我一定要记住每个阶段的路向,告诉别人怎样走。 』

 

「脱离轮迴」的路径

究竟「脱离轮迴」要经历什么阶段呢?有没有可依循的路径呢?就以释迦牟尼佛为例吧。跟据《巴利佛典》《经藏》(Sutta Pitaka)的《 长部》(Digha-nikaya) 及《南传大般涅槃经》的叙述,释迦牟尼佛进入「涅槃」(即融入「法界」) 时,其路径如下:

1. 入「初禅」,再由「初禅」出定;

2. 由「初禅」出定后,入「二禅」,再由「二禅」出定;

3. 由「二禅」出定后,入「三禅」,再由「三禅」出定;

4. 由「三禅」出定后,入「四禅」,再由「四禅」出定;

5. 由「四禅」出定后,入「空无边处定」,再由「空无边处定」出定;

6. 由「空无边处定」出定后,入「识无边处定」,再由「识无边处定」出定;

7. 由「识无边处定」出定后,入「无所有处定」,再由「无所有处定」出定;

8. 由「无所有处定」出定后,入「非想非非想定」,再由「非想非非想定」出定;

9. 由「非想非非想定」出定后,入「灭受想定」,再由「灭受想定」出定;

10. 但释迦牟尼佛并非由此「阿罗汉」亦可进入之「灭受想定」中再进入「涅槃」,而是由「灭受想定」出定,走回头路,进入「非想非非想定」;

11. 由「非想非非想定」出定后,回头向下进入「无所有处定」;

12. 由「无所有处定」出定后,回头向下进入「 识无边处定」;

13. 由「识无边处定」出定后,回头向下进入「 空无边处定」;

14. 由「空无边处定」出定后,回头向下进入「 四禅」;

15. 由「四禅」出定后,回头向下进入「三禅」;

16. 由「三禅」出定后,回头向下进入「二禅」;

17. 由「二禅」出定后,回头向下进入「初禅」;

18. 由「初禅」出定后,又重新向上进入「二禅」;

19. 由「二禅」出定后,向上进入「三禅」;

20. 由「三禅」出定后,向上进入「四禅」;

21. 由「四禅」出定后,释迦牟尼佛正式进入「 涅槃」(即融入「法界」) 。

《经》中记载,释迦牟尼佛如此在各种「定」的转接处「一出一入」,以至后来从「 灭受想定」向下进入较低层次的「定」境,被释迦牟尼佛具「天眼通」的弟子看见,因而记录下来。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要如此做呢?有何涵意呢?上述的各种「定」境,代表什么呢?

「九次第定」的运用

「定」的梵语为「三摩地」,各种不同的「定」境,代表一种能力、一种稳定的精神状态,令具此能力及状态的众生,可以进入某些层次的精神领域及界别,甚至足以「脱离轮迴」。 「佛教」认为要修行「成佛」,必须将精神状态不断提升,当「心」的能力及状态不断提升,就会经历及跨越不同的精神领域及界别,直至「脱离所有引力」或「成佛」。这种经历及跨越,就是释迦牟尼佛进入「法界」的路径,而协助他顺利运用适当的方法及提升「心」的能力与状态的助力,就是「定」力

「定」有几多种呢?若依佛教「定学」的传统分类,则以原始佛教时的划分最为完整。原始佛教把主要的「定」分成九种程度,称为「九次第定」。 「大乘」佛教亦遵循此说法,因此「 九次第定」就成为「大乘」及「小乘」对「定」的共同分类。

而进入「法界」时要经历及跨越的不同精神领域及界别,与及能够进入的「心」之能力或状态,大分名为「三界九地」,细分大致如下:

 

1. 欲界无须修习「定」力,亦可进入。

这是一个充满欲念的精神领域及界别,凡是「心」之状态存有欲念的众生,例如淫欲、情欲、色(指物质)欲、食欲、名利权力欲等,都会停留在这个界别。 「欲界」内含「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人」等「六道」的众生,故名「五趣杂居地」。由于「欲界」内亦含六个较低层次的「天」 ,其中的众生如欲向上提升至条件较佳的「 天道」,只须「心地」善良,行善以积聚福报即可进入。但由于进入的众生,其「心」之状态无须以修习「定」力来稳定亦可进入,因此其身体的结构及密度,较其他的「 天界」为粗。这个天被称为「六欲天」,仍有饮食、男女、睡眠等诸欲求,其特点如下:

 

1.) 四天王天 — 其欲乐类似人间,仍有婚娶。

2.) 仞利天 — 又名三十三天,由三十三个天所组成,以相接近时之气息为欲,仍有婚娶;寿一千岁(以世间百年为一日一夜)初生时,如人类六岁模样,色圆满,自有衣服。其最大之天王为「 帝释天」,即现世「神格化」所指之「玉皇大帝」。

3.) 夜摩天 — 以抱持为欲,日夜充满光明,因此以莲花之开合来分昼夜,时刻皆歌唱受不可思议之欢乐,此天寿量二千岁,其一昼夜相当于人间二百年。仍有婚娶。

4.) 兜率天 — 意为知足,以执手为欲,其乐令「色、声、香、味、触」五欲皆感满足;内院为诸菩萨之居所,三灾不到,弥勒菩萨现于此处开示佛法;外院为天人之居所,有三灾。 

5.) 化乐天 — 以视笑为欲,能化现各种境界事物以满足五欲;

6.) 他化自在天 –– 以视觉为欲,抢夺他人所化之境界事物以满足五欲,为魔众聚居之地;曾欲破坏释迦牟尼佛「成佛」的魔王波旬,为此天之天主。

 

2. 色界 — 必须修习「定」力,方可进入。

「色界」是远离「欲界」之淫、食二欲,而仍有清净物质身体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有欲染,亦没有男女的差别,但仍有君臣人民的国家形态,此界众生皆为化生。由于以修习「定」力来稳定「心」之力量,因此其身体的结构及密度,较「欲界」的「天」为稀薄。其所居之宫室花园,壮丽高大,由色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因尚有色质(物质结构),故称「色界」。合共有十八个天:

1-3) 初禅天共有三天 — 修习第一种「离生喜乐定」而得以离开五种欲乐,令身心喜乐,故名「离生喜乐地」。因此凡到达第一种「 定」境程度,「心」之力量及稳定程度足以摆脱五种欲乐的众生,都可以进入「初禅三天」 。 「初禅」的特点是「 能克服淫欲,许多粗重的烦恼均暂时不起作用,但仍有极重的思惟作用」,例如「寻思、视察、觉思、观念」等执着。入此「定」者感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如云如影」,而且全身毛孔张开,气息出入自如,入无积聚而流畅,出而无分散。

4-6) 二禅天共有三天 — 修习第二种「定生喜乐定」,因「定」而得喜乐。 「二禅」以上之「定」力已无粗细的思惟作用,因此「二禅」「寻思、视察、觉思、观念」等执着,入「定」发光,故名「 定生喜乐地」。入此「 定」者感觉「心澄静、无觉观、如见日月明光般朗然洞彻」。

7-9) 三禅天共有三天 — 修习第三种「离喜妙乐定」,因「身」之感受寂灭而心生妙乐、安乐的感觉。 「三禅」之身心洁净,有乐的感觉而无喜的感觉,故名「 离喜妙乐地」。入此「 定」者感觉心内生起绵绵之乐,遍满而住。

10-18) 四禅天共九天 — 修习第四种「舍念清净定」,因「无念」而令「苦乐」之境无法生起,身心之感受因而寂灭,得清净,故名「 舍念清净地」。入此「 定」者感觉「出入气息已断、心如明镜离垢、遍照万象、绝诸妄念、正念坚固」。 「定」境越高,心理之各种活动越少,身心之快乐感受亦逐渐舍去,一直向纯一之「舍受」境界迈进,直至「第四禅」。

3. 无色界 — 必须修习「定」力及「观空」,方可进入。

此界没有「色身」(「色」即「物质」,即是没有身体。),无淫、食二欲,无宫殿、国土及一切物质,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定」境,故称「无色界」。这是一个只有「精神」存在的世界,是「三界」中最高的一界。一旦「入定」,通常都停留八万「大劫」。 「劫宾」(Kalpa)为梵语,译为「长时」。一个「小劫」为一个「器世界」经历「成、住、坏、空」一次所需的时间。每个「器世界」经历「成、住、坏、空」的时间都不相同。若果勉强找一个「器世界」来计算,一个「小劫」大约是1,679万8千年,20个「小劫」为一个「中劫」,4个「中劫」为一个「大劫」,大约13亿4,384万年。所以停留此「无色界」的众生,其寿命为「八万劫」,长得惊人。

若果未能生起智慧进入「法界」,或者脱离「三界」,就等于被困此等「空界」。一旦「失定」而「出定」,亦即是「命终」,就会随「业力」受报,下生「六道」,依然轮回生死苦海。 (「业力」即「引力」,「业力」网络:由于以往多生多世「善或恶」的行为,形成自己内心及受影响的其他人之「心力」互相纠缠,成为互相影响的「引力」网络,称为「业力」网络。请参看由「敦珠佛学会」出版的「业力不可思议」)「无色界」依「定」境及「观空」之不同而分四天。

 

1. 空无边处天 — 修习第五种「空无边处定」,观想「自身相与虚空相等、心缘虚空无边」,得「定」力之助而入此天。入此「 定」者感觉「心什明净、无碍自在」 。若果未能依此「 定」境而生起「智慧」,将会被困于此天。

2. 识无边处天 — 「识」即「心识」 (请参阅「濒死体验的意义」(十五)一文,有关「心法」与「心识」的详细解释。) ,以「空无边处定」为基础,修习第六种「识无边处定」,观想「虚空无边、識亦无边、观空在外、观识于内、一心缘识于无边际处」,得「 定」力之助而入此天。入此「定」者感觉「心定不动、现在过去未来之识起现、与定相应、心不分散」。若果未能依此「定」境而生起「智慧」,将会被困于此天。

3. 无所有处天 — 以「识无边处定」为基础,修习第七种「无所有处定」,观想「无虚空、无物质、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心境俱忘、毕竟空寂、无去无住」,得「 定」力之助而入此天。入此「定」者感觉「心无诸有想、澄定寂然」。若果未能依此「 定」境而生起「智慧」,将会被困于此天。

4. 非想非非想处天 — 以「无所有处定」为基础,修习第八种「非想非非想处定」,观想「 识性不动、以灭尽穷、如存不存、若尽非尽、非想非非想」,得「定」力之助而入此天。入此「定」者感觉「 有相无相皆不觉、清净无为」。若果未能依此「定」境而生起「智慧」,将会被困于此天。

以上所述之八种「定」,其他宗教亦有修习,依其教义及「定」之教法而有高低之分。愈能进入较高的精神领域,代表其教义及「定」之教法愈高。若无「定」之教法,只教授「善心做善事」,最高亦只可进入「六欲天」。

但无论有几高,由于上述八种「定」之教法仍有偏离之处,因此都无法离开「三界」的「引力」范围。一旦福报用尽,或者失去「定」力,就会被「业力」牵引扯下投生极差的精神领域。尤其是「天界」所耗用的福报极巨,引致由「天界」下堕之众生福报,所余不多,以至由「 极乐」入「极苦」。因此这八种「定」,被称为「世间定」,又名「有漏禅」(「有漏禅」即「有烦恼的禅定」)。因为依靠这八种「定」,无法「 脱离轮回」之苦海,仍有烦恼。

所以龙树菩萨曾开示:「梵天离贪获安乐,后成无间烧火薪,不断感受痛苦也。」意思是「众生因为离开贪欲而生于天界,获得安乐,后来却演变至为自己的痛苦无间断地添加火力,进而不断感受痛苦。」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天界」所耗用的福报过巨,引致「透支」,要以「无间断的痛苦」作为偿还。一般由「天界」下堕之众生,都是进入「地狱、饿鬼、畜生」三道。

第九种「灭尽定」

要「脱离轮回」苦海,可以修习第九种「 定」 — 「灭尽定」,又名「灭受想定」。入此「 定」者感觉「微妙想灭、粗想不生、无想故亦无所感受、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复行相」。入此「定」后不久即可证「阿罗汉」,亦可以脱离「三界」的「引力」范围。因此第九种「定」属于「出世间定」,又名「无漏禅」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由「色界」进入 「涅槃」呢?

上述合共九种「定」,称为「九次第定」 。释迦牟尼佛进入「法界」时,并非由「灭尽定」而入,反而由位处「色界」的「四禅」进入「涅槃」。为什么呢?其后人认为释迦牟尼佛在每一个「定」中间都「先出再入」,并不连贯,是因为要示现不贪着每一个「定」中的「乐」境。但为什么由位处「色界」的「四禅」进入「 涅槃」,则未有记述

《西藏度亡经》揭示死时,「第八识」于肉体之内(请参阅「濒死体验的意义」(十五)一文,有关「心法」与「心识」的详细解释。),会被释放出来。这种体内释放过程,要经历一段变化的程序。修行者必须掌握此段程序的出现,再配合「正确的定力、方法、口诀」,于关键位上「认证光明」。

若能成功,可以成「法身佛」(请参阅「濒死体验的意义」(四)「濒死体验的意义」(五)一文,有关「法身」的详细解释。),直入「法界」。 「光明」是「色」的一种,只是结构稀薄而已。 「天界」的特点就是「光明」,只是不同的天,具有不同程度的光度与清净度而已。 《西藏度亡经》揭示「第八识」于肉体之内释放的时刻,正是最清净的「法身光明」出现之时,可以由此直入「 法界」,成「法身佛」。释迦牟尼佛由位处「色界」的「四禅」进入「涅槃」,正好证明及示现《西藏度亡经》的真确性。

《西藏度亡经》又揭示「第八识」离开肉体之后,会再遇极强之「光明」,正是「报身光明」出现之时。若果于关键位上「认证光明」,可以成「报身佛」(请参阅「濒死体验的意义」(四)「濒死体验的意义」(五)一文,有关「报身」的详细解释。)。这正好说明,可以由「色界」以「光明之报身」进入及显现于「法界」,无须经历「无色界」。

这些重要时刻,就是「密宗」所说的「 成佛」或「脱离轮迴」之「捷径」。说它是「捷径」,是因为凡夫的我们,如果要回复「本性」的无边大能,摆脱一切「引力」的束缚而「成佛」,必须将由「心法」分化而出的「第八识至第一识」,逐步「收摄融合为一体」,方可进入「一元的法界」。 (请参阅「濒死体验的意义」(十五)一文,有关「心法」与「心识」的分化解释。)

问题是「心法」的分化,是经历长达「三大阿僧只劫」(阿僧只劫 = 1051次宇宙经历「 成、住、坏、空」所需的时间)的长时间逐步「演化」而成,亦即是现世所说的「进化论」。说得难听一点,就是「精神不断的分裂」状态。简单的说,就是愈少欲念,「精神分裂」的情况就愈能改善。再配合「定」的修习,精神状况更趋稳定,向上提升及投生更高层次的精神领域就愈趋容易。

因此要回复「本性」的无边大能,就必须走「回头路」,逐步将已分裂的精神状态「收摄融合为一体」。一来一回,要同样多的时间。所以释迦牟尼佛说,「显教」的修行,要用不可预测及难以量计的「三大阿僧只劫」修行,方可真正「脱离轮回」而「成佛」。这是正确及合乎大自然规律的正常程序。释迦牟尼佛只是如实地解释其运作而已。

大自然的规律是微妙的,有「周而复始、重复回到起点」的特性。所以《西藏度亡经》揭示,死时「心识」与肉体分离的一刻会产生「物理及化学的变化」,「心性」会回到最原始的状态。原本要经历「三大阿僧只劫」修行才可以回到的起点,只要懂得掌握,很快就到了,可以悭回无数「劫」的时间。

上述的「色界」及「无色界」,要修习「 定力」及「观空」,方可进入。凡夫「静坐」一刻钟就脚痛得「叫苦连天」,令修习「定」力成为只有少数人能做到的事。 「观空」亦难以掌握正确的方法,无数修行人因进入「顽空」(错误的以为「一切皆空」) ,有如「着了空魔」一样,无法生起「智慧」而被困「空界」

很多「盲修瞎练」的人,因为自尊心、高傲心等各种不同原因,拒绝寻访或「皈依」有这方面知识及经验的「真上师」,引致所修无效兼「作茧自缚」。又或者误投「假上师」与「迷信而无学理实修经验的上师」,同样得到惨淡的收场。

如今所述的「捷径」,就是无须「苦修脚痛」,便可以成功到达那些要有足够「定」境才可以进入的高层次「精神领域」。所欠的,就是必须向「真上师」虚心求学及修习正确「证入光明」的方法。有什么证据呢? 《西藏度亡经》是符合科学理论的文字证据,亦是由「实修圣者」留下的「经验之谈」。其中部份内容与「濒死体验」者的「经验之谈」互相呼应吻合。而莎妲娜的个案,就是活生生的证据。

 

跨越各种高层精神领域的「濒死体验」个案

莎妲娜说:『我可以「心想事成、随心所欲」!那儿的色彩与声音之美,是如此的多样化和细腻动人,远远超过尘世的想像。 』,这一句证明莎妲娜已进入「欲界中六欲天」的精神领域。

莎妲娜说:『当我更为穿越那道亮光时,我进入一种狂喜的境界。不是喜悦,而是难以形容的狂喜。 』这一句证明莎妲娜已进入「色界」的初阶段精神领域。

莎妲娜说:『我先超越时间,最后超越空间,到达某个没有空间的点。我同时亦超越任何躯体,只剩下「自觉」。 』,这一句证明莎妲娜已进入「色界」的最高层次精神领域。

莎妲娜说:『我再往前超越,甚至超越了「体验」的层次。这时的我发现一种「没有情绪、没有体验」的自由,甚至没有「我」的存在。 』,这一句证明莎妲娜已进入「无色界」的初阶段精神领域。

莎妲娜说:『再往前超越,就是一种没有「单独意识」,只有无边无际的浩瀚。我的「一点意识」,就好像大海里的一滴水,被大海完全地溶化了。 』,这一句证明莎妲娜已进入「无色界」的最高层次

莎妲娜不断追逐亮光,因而得以迅速跨越无数的高层次精神领域。若果这不是「捷径」 ,又是什么呢?很多「濒死体验」者,由于没有莎妲娜的受训经验及常识,即使「误打误撞」地走向「光明」,因而进入「天界」,但通常都无法超越「欲界的六欲天」,就已经被迫退出「光明」,这是因为没有人指导、受训、协助的原因

所以「密乘」要求修行人寻找一位「真上师」指导修行,可以解释上述的种种情况,具有实修经验,可以教授「取光明」的方法,是十分合逻辑的,亦符合实际需要。如果即使上述的解释亦不知晓,只吹嘘自己有实修经验,有「 神通」,有「加持力」,请问是否「加持迷信」呢? 「外教」的修行人亦有「神通」,又有何用呢?不是同样的失败吗?

「融入光明」并非等于「取光明」,亦不代表成功地「成佛」或「脱离轮迴」,那么一直以为可以走捷径的「密乘」修行人,应如何珍惜及善用这些捷径,才不至于浪费掉呢?如果失败了,会有什么后果呢?

莎妲娜进入「光明」后所走的一大段路,途中会有危险吗? 「取光明」的方法是什么呢?无数修行人因进入「顽空」(错误的以为「一切皆空」),有如「着了空魔」一样,无法生起「 智慧」而被困「空界」,应如何「习定」及「观空」呢? 「习定」及「观空」的正确方法是什么呢?修行人应该诚恳及谦虚地去请问他们的「真上师」,而并非迷信「上师」有神秘的力量。

所以莎妲娜第三个失败原因是『不知道正确证取光明」的方法』,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有待探讨的领域及问题

究竟负面的「濒死体验」(Negative Near-Death Experiences),与「临终时」所见到的恶劣境象,其产生的原因,又是否一样呢?而第八期「莲花海」的「濒死体验的意义」一文,提到一些「临终的景象」,在别的宗教亦一样出现,有一些同样诉说“被光明围住,见到耶稣玛利亚前来迎接” 。为什么会这样的呢?

究竟「临终的景象」代表什么现象呢?见到坏的景象又是否代表后果堪虞、结局凄惨呢?为什么在第8期中描述的廿五名修行者都用同一种修行方法,而且同样地团结及勤力修行,但是却仍然出现各种不同的、坏的「临终景象」呢?究竟是那一方面出现了问题呢?别的宗教一样有「神」来迎接,是否一切宗教,都具有同样的效力呢?究竟如何修行,才可以确保「临终的景象」是好的呢?如果出现坏的「临终景象」,有没有救急的方法呢?

究竟具有什么条件的修行方法,才是「对题」的「精神提升训练」呢? 「精神提升的训练」这么多,应如何选择、如何配合每一个不同的阶段呢?

我们不妨又来一次「智慧的脑震荡」,想一想之后,在未来的文章内容之内,再印证既合符「科学」,亦合符「佛法」的答案,好吗? ………(待续)

 

返回「生命提升」页面观看更多「生死教育」精选文章

前往「本会出版」页面了解更多「生死教育」资讯

前往观看深层 「生死教育」教学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