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死體驗的意義(十七)
「融入光明」並非「證取光明」
上兩章引用了一個與別不同的「瀕死體驗」者個案,由一位具有「通靈」能力、宗教信仰、及具備「死後世界」運作知識的人士莎妲娜小姐所提供,具有非常深遠的啟發性意義。其內容中肯而踏實,貼近大自然的真相,不單令「無宗教信仰者」開啟視野之窗,亦為具宗教信仰者開啟一扇檢討修行之門,因而生起「面對現實、尋找真實道理」的智慧。
《西藏度亡經》建議在屍身旁邊,作如下的開示:《當身心分離的時候,「本性」法身的清淨淨相,會以微妙燦然的明光出現,其光度令人驚心動魄,猶如在烈日原野中,陽光之火焰正不斷閃動。這些景象,人人皆會出現,請勿驚怖懼畏,勿生恐慌,應知這是你自己的「法性」本光,認證它吧!》
莎妲娜追逐亮光,確實已經逐層深入,達到了最後階段,為甚麼仍然失敗呢?經文中的【認證光明】,不是向著它,走向它,就已經代表成功嗎?還要如何做,才是【認證光明】呢?莎妲娜的失敗,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跟據個案的描述,莎妲娜已經準確地「認清光明」的出現,並且「把握光明」的存在時刻,追逐着亮光不放,「光明」亦因而得以延續。但莎妲娜仍然是失敗了,無法融入「法界」及【證入光明】。她只差一步,就是如何【證入光明】 ,恢復「本性/法性」,亦即是恢復「佛性」而「成佛」。(「本性」:本身原本擁有,最清明的覺性。請參看「瀕死體驗的意義」(四)及「瀕死體驗的意義」(五)一文,有關「本性」及「法身」的詳細解釋。「法界」:「法身」的無邊領域。)
雖然《西藏度亡經》揭示了「生死的奧秘」 ,指出只要「認清光明」,分辨光度,甚至顏色,不要害怕,融入「光明」,「證取光明」就等於「成佛」。問題就出在如何「證」呢?《西藏度亡經》並未有描述進入「光明」之後會遇到什麼境象,只說融入「光明」就會「成佛」或「 脫離輪廻」。
跟據莎妲娜的描述,原來進入「光明」之後,還有一大段路才正式進入要「合而為一」的「一如法界」。即使進入此等境界,亦能生起「 覺性」,知道要「融入」才能恢復「本性/法性」 ,但是否就等於一定成功呢?莎妲娜的個案證明仍然有失敗的機會率,那麼要如何修行,才可以保證成功的機會率是高的呢?原來「融入光明」並非等於「證取光明」,亦不代表成功地「成佛」或「脫離輪廻」,那麼一直以為可以走捷徑的「密乘」修行人,應如何理解這些捷徑呢?是一個美麗的誤會,抑或是另有效用呢?如果失敗了,會有什麼後果呢?
莎妲娜進入「光明」後所走的一大段路,是否所有進入「光明」的人都同樣會經歷的呢?途中會有危險嗎?「佛教」是如何解釋這一大段路的呢?與「修行」有什麼關係呢?《西藏度亡經》中所描述「成佛」或「脫離輪廻」的捷徑,究竟可以令修行人慳回多少時間及精力呢?要甚樣珍惜及善用這些捷徑,才不至於浪費掉呢?
上一二章已經詳細解釋莎妲娜失敗的一些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對死後出現多個身體的疑惑與認知錯誤,(請參看「瀕死體驗的意義」(十五)一文) ,及第二個原因是:因對顏色有特定的認知而引至「心力」偏向,(請參看「瀕死體驗的意義」(十六)一文)。在尚未進一步闡述其它的原因前,請先重溫這個個案的特點,然後逐一解答上述的一些提問。
個案十九
莎妲娜是美國的原住民,是一位具有「通靈」能力的人。她在印度讀書,對「印度教」的教義頗有研究,可以說是一位以「印度教」教義作為實踐的修行人。
在印度求學期間,她作客於一位朋友家時,因為不好推辭友人奉上的飲品,在喝下一杯冰冷的水喉水之後,感覺渾身不舒服。莎妲娜回家後情況急轉直下,前後不足兩小時,已經陷入高燒、意識模糊、輾轉反側的苦耗之中。床上的粉紅色床單,被她的汗水沾濕了一大片。以下是她的自述:
『我先發現自己坐在床尾,兩腿盤膝而坐,這是我在印度時的經常坐姿。我正看著床上的另一個自己 — 正在輾轉反側、已陷入昏迷的身體。我看見的床單是綠色的,這是一種治癒的顏色,所以我知道我的身體會好起來的。
正在床尾觀看昏迷身體的我,是完全放鬆的,我稱這個放鬆的身體為「觀察者」。這個「 觀察者」忽然感覺左肩上有一股「靈氣」,以我的冥想訓練經驗及知識,我知道這股「靈氣」就是「目擊者」。讓我解釋一下,這個「目擊者」可以說是第二個身體,本身沒有認知能力,不能與另一個身體:「觀察者」溝通。「目擊者」沒有思想,沒有認知及理解能力,它只是一個「目擊者」。我知道有些巫師說「死神」站在左肩上,相信就是指這個「目擊者」的第二個身體。
當我感覺左肩上有一股「靈氣」時,我立刻被強拉式地進入「目擊者」裏面。我從那時開始迅速移動,因為我知道我要追逐那道亮光,不可以被其他的事情干擾,而其他所有事情亦已經做完,不可以再思念。我告訴自己:「盡情地追逐吧!」所以我衝向那道亮光。
當我飄起來時,發現圍繞在四周的一切,都是精緻優美的畫面,美得令我留連忘返。我可以「心想事成、隨心所欲」!那兒的色彩與聲音之美,是如此的多樣化和細膩動人,遠遠超過塵世的想像。我相信,世間上很多傑出的音樂家與藝術家,都是從這兒取得靈感的。我十分肯定,在跨越界綫後進入這兒的人,都會想留在那裏,因為那裏實在太美了。
但我知道,我必須保持「專注」,持續地進入那道亮光,不可以為美景而停留。我不斷穿透那道亮光,往前超越,不停地超越。我先超越時間,最後超越空間,到達某個沒有空間的點。我同時亦超越任何軀體,只剩下「自覺」。丟掉軀體就會得到毫無束縛的自由。世間並無「完美無瑕」,直到我丟掉軀體,才能真正地體會得到。
當我更為穿越那道亮光時,我進入一種狂喜的境界。不是喜悅,而是難以形容的狂喜。我再往前超越,甚至超越了「體驗」的層次。這時的我發現一種「沒有情緒、沒有體驗」的自由,甚至沒有「我」的存在。
再往前超越,就是一種沒有「單獨意識」,只有無邊無際的浩瀚。我的「一點意識」,就好像大海裏的一滴水,被大海完全地溶化了。
我又回到了肉體。當我從醫院醒來時,我注意到我有「自覺」,而且頭腦一清二楚。我了解那兒沒有「分離的個體」,一切都「合而為一」 。我醒後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我一定要記住每個階段的路向,告訴別人怎樣走。』
「脫離輪廻」的路徑
究竟「脫離輪廻」要經歷什麼階段呢?有沒有可依循的路徑呢?就以釋迦牟尼佛為例吧。跟據《巴利佛典》中《經藏》(Sutta Pitaka)的《 長部》(Digha-nikaya) 及《南傳大般涅槃經》的敘述,釋迦牟尼佛進入「涅槃」(即融入「法界」) 時,其路徑如下:
1. 入「初禪」,再由「初禪」出定;
2. 由「初禪」出定後,入「二禪」,再由「二禪」出定;
3. 由「二禪」出定後,入「三禪」,再由「三禪」出定;
4. 由「三禪」出定後,入「四禪」,再由「四禪」出定;
5. 由「四禪」出定後,入「空無邊處定」,再由「空無邊處定」出定;
6. 由「空無邊處定」出定後,入「識無邊處定」,再由「識無邊處定」出定;
7. 由「識無邊處定」出定後,入「無所有處定」,再由「無所有處定」出定;
8. 由「無所有處定」出定後,入「非想非非想定」,再由「非想非非想定」出定;
9. 由「非想非非想定」出定後,入「滅受想定」,再由「滅受想定」出定;
10. 但釋迦牟尼佛並非由此「阿羅漢」亦可進入之「滅受想定」中再進入「涅槃」,而是由「滅受想定」出定,走回頭路,進入「非想非非想定」;
11. 由「非想非非想定」出定後,回頭向下進入「無所有處定」;
12. 由「無所有處定」出定後,回頭向下進入「 識無邊處定」;
13. 由「識無邊處定」出定後,回頭向下進入「 空無邊處定」;
14. 由「空無邊處定」出定後,回頭向下進入「 四禪」;
15. 由「四禪」出定後,回頭向下進入「三禪」;
16. 由「三禪」出定後,回頭向下進入「二禪」;
17. 由「二禪」出定後,回頭向下進入「初禪」;
18. 由「初禪」出定後,又重新向上進入「二禪」;
19. 由「二禪」出定後,向上進入「三禪」;
20. 由「三禪」出定後,向上進入「四禪」;
21. 由「四禪」出定後,釋迦牟尼佛正式進入「 涅槃」(即融入「法界」) 。
據《經》中記載,釋迦牟尼佛如此在各種「定」的轉接處「一出一入」,以至後來從「 滅受想定」向下進入較低層次的「定」境,被釋迦牟尼佛具「天眼通」的弟子看見,因而記錄下來。為甚麼釋迦牟尼佛要如此做呢?有何涵意呢?上述的各種「定」境,代表什麼呢?
「九次第定」的運用
「定」的梵語為「三摩地」,各種不同的「定」境,代表一種能力、一種穩定的精神狀態,令具此能力及狀態的眾生,可以進入某些層次的精神領域及界別,甚至足以「脫離輪廻」。「佛教」認為要修行「成佛」,必須將精神狀態不斷提昇,當「心」的能力及狀態不斷提昇,就會經歷及跨越不同的精神領域及界別,直至「脫離所有引力」或「成佛」。這種經歷及跨越,就是釋迦牟尼佛進入「法界」的路徑,而協助他順利運用適當的方法及提昇「心」的能力與狀態的助力,就是「定」力。
「定」有幾多種呢?若依佛教「定學」的傳統分類,則以原始佛教時的劃分最為完整。原始佛教把主要的「定」分成九種程度,稱為「九次第定」。「大乘」佛教亦遵循此說法,因此「 九次第定」就成為「大乘」及「小乘」對「定」的共同分類。
而進入「法界」時要經歷及跨越的不同精神領域及界別,與及能夠進入的「心」之能力或狀態,大分名為「三界九地」,細分大致如下:
1. 慾界 — 無須修習「定」力,亦可進入。
這是一個充滿慾念的精神領域及界別,凡是「心」之狀態存有慾念的眾生,例如淫慾、情慾、色(指物質)慾、食慾、名利權力慾等,都會停留在這個界別。「慾界」內含「地獄、餓鬼、畜生、人、阿修羅、天人」等「六道」的眾生,故名「五趣雜居地」。由於「慾界」內亦含六個較低層次的「天」 ,其中的眾生如欲向上提昇至條件較佳的「 天道」,只須「心地」善良,行善以積聚福報即可進入。但由於進入的眾生,其「心」之狀態無須以修習「定」力來穩定亦可進入,因此其身體的結構及密度,較其他的「 天界」為粗。這六個天被稱為「六慾天」,仍有飲食、男女、睡眠等諸慾求,其特點如下:
1.) 四天王天 — 其慾樂類似人間,仍有婚娶。
2.) 仞利天 — 又名三十三天,由三十三個天所組成,以相接近時之氣息為慾,仍有婚娶;壽一千歲(以世間百年為一日一夜)初生時,如人類六歲模樣,色圓滿,自有衣服。其最大之天王為「 帝釋天」,即現世「神格化」所指之「玉皇大帝」。
3.) 夜摩天 — 以抱持為慾,日夜充滿光明,因此以蓮花之開合來分晝夜,時刻皆歌唱受不可思議之歡樂,此天壽量二千歲,其一晝夜相當於人間二百年。仍有婚娶。
4.) 兜率天 — 意為知足,以執手為慾,其樂令「色、聲、香、味、觸」五慾皆感滿足;內院為諸菩薩之居所,三災不到,彌勒菩薩現於此處開示佛法;外院為天人之居所,有三災。
5.) 化樂天 — 以視笑為慾,能化現各種境界事物以滿足五慾;
6.) 他化自在天 — 以視覺為慾,搶奪他人所化之境界事物以滿足五慾,為魔眾聚居之地;曾欲破壞釋迦牟尼佛「成佛」的魔王波旬,為此天之天主。
2. 色界 — 必須修習「定」力,方可進入。
「色界」是遠離「欲界」之淫、食二欲,而仍有清淨物質身體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沒有慾染,亦沒有男女的差別,但仍有君臣人民的國家形態,此界眾生皆為化生。由於以修習「定」力來穩定「心」之力量,因此其身體的結構及密度,較「慾界」的「天」為稀薄。其所居之宮室花園,壯麗高大,由色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因尚有色質(物質結構),故稱「色界」。合共有十八個天:
1-3) 初禪天共有三天 — 修習第一種「離生喜樂定」而得以離開五種慾樂,令身心喜樂,故名「離生喜樂地」。因此凡到達第一種「 定」境程度,「心」之力量及穩定程度足以擺脫五種慾樂的眾生,都可以進入「初禪三天」 。「初禪」的特點是「 能克服淫欲,許多粗重的煩惱均暫時不起作用,但仍有極重的思惟作用」,例如「尋思、視察、覺思、觀念」等執著。入此「定」者感覺「身心凝然、運運而動、如雲如影」,而且全身毛孔張開,氣息出入自如,入無積聚而流暢,出而無分散。
4-6) 二禪天共有三天 — 修習第二種「定生喜樂定」,因「定」而得喜樂。「二禪」以上之「定」力已無粗細的思惟作用,因此「二禪」無「尋思、視察、覺思、觀念」等執著,入「定」發光,故名「 定生喜樂地」。入此「 定」者感覺「心澄靜、無覺觀、如見日月明光般朗然洞徹」。
7-9) 三禪天共有三天 — 修習第三種「離喜妙樂定」,因「身」之感受寂滅而心生妙樂、安樂的感覺。「三禪」之身心潔淨,有樂的感覺而無喜的感覺,故名「 離喜妙樂地」。入此「 定」者感覺心內生起綿綿之樂,遍滿而住。
10-18) 四禪天共九天 — 修習第四種「捨念清淨定」,因「無念」而令「苦樂」之境無法生起,身心之感受因而寂滅,得清淨,故名「 捨念清淨地」。入此「 定」者感覺「出入氣息已斷、心如明鏡離垢、遍照萬象、絕諸妄念、正念堅固」。「定」境越高,心理之各種活動越少,身心之快樂感受亦逐漸捨去,一直向純一之「捨受」境界邁進,直至「第四禪」。
3. 無色界 — 必須修習「定」力及「觀空」,方可進入。
此界沒有「色身」(「色」即「物質」,即是沒有身體。),無淫、食二欲,無宮殿、國土及一切物質,唯以「心識」住於深妙之「定」境,故稱「無色界」。這是一個只有「精神」存在的世界,是「三界」中最高的一界。一旦「入定」,通常都停留八萬「大劫」。「劫賓」(Kalpa)為梵語,譯為「長時」。一個「小劫」為一個「器世界」經歷「成、住、壞、空」一次所需的時間。每個「器世界」經歷「成、住、壞、空」的時間都不相同。若果勉強找一個「器世界」來計算,一個「小劫」大約是1,679萬8千年,20個「小劫」為一個「中劫」,4個「中劫」為一個「大劫」,大約13億4,384萬年。所以停留此「無色界」的眾生,其壽命為「八萬劫」,長得驚人。
若果未能生起智慧進入「法界」,或者脫離「三界」,就等於被困此等「空界」。一旦「失定」而「出定」,亦即是「命終」,就會隨「業力」受報,下生「六道」,依然輪迴生死苦海。(「業力」即「引力」,「業力」網絡:由於以往多生多世「善或惡」的行為,形成自己內心及受影響的其他人之「心力」互相糾纏,成為互相影響的「引力」網絡,稱為「業力」網絡。請參看由「敦珠佛學會」出版的「業力不可思議」。)「無色界」依「定」境及「觀空」之不同而分四天。
1. 空無邊處天 — 修習第五種「空無邊處定」,觀想「自身相與虛空相等、心緣虛空無邊」,得「定」力之助而入此天。入此「 定」者感覺「心甚明淨、無礙自在」 。若果未能依此「 定」境而生起「智慧」,將會被困於此天。
2. 識無邊處天 — 「識」即「心識」 (請參閱「瀕死體驗的意義」(十五)一文,有關「心法」與「心識」的詳細解釋。) ,以「空無邊處定」為基礎,修習第六種「識無邊處定」,觀想「虛空無邊、識亦無邊、觀空在外、觀識於內、一心緣識於無邊際處」,得「 定」力之助而入此天。入此「定」者感覺「心定不動、現在過去未來之識起現、與定相應、心不分散」。若果未能依此「定」境而生起「智慧」,將會被困於此天。
3. 無所有處天 — 以「識無邊處定」為基礎,修習第七種「無所有處定」,觀想「無虛空、無物質、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心境俱忘、畢竟空寂、無去無住」,得「 定」力之助而入此天。入此「定」者感覺「心無諸有想、澄定寂然」。若果未能依此「 定」境而生起「智慧」,將會被困於此天。
4. 非想非非想處天 — 以「無所有處定」為基礎,修習第八種「非想非非想處定」,觀想「 識性不動、以滅盡窮、如存不存、若盡非盡、非想非非想」,得「定」力之助而入此天。入此「定」者感覺「 有相無相皆不覺、清淨無為」。若果未能依此「定」境而生起「智慧」,將會被困於此天。
以上所述之八種「定」,其他宗教亦有修習,依其教義及「定」之教法而有高低之分。愈能進入較高的精神領域,代表其教義及「定」之教法愈高。若無「定」之教法,只教授「善心做善事」,最高亦只可進入「六慾天」。
但無論有幾高,由於上述八種「定」之教法仍有偏離之處,因此都無法離開「三界」的「引力」範圍。一旦福報用盡,或者失去「定」力,就會被「業力」牽引扯下投生極差的精神領域。尤其是「天界」所耗用的福報極巨,引致由「天界」下墮之眾生福報,所餘不多,以至由「 極樂」入「極苦」。因此這八種「定」,被稱為「世間定」,又名「有漏禪」(「有漏禪」即「有煩惱的禪定」)。因為依靠這八種「定」,無法「 脫離輪迴」之苦海,仍有煩惱。
所以龍樹菩薩曾開示:「梵天離貪獲安樂,後成無間燒火薪,不斷感受痛苦也。」意思是「眾生因為離開貪慾而生於天界,獲得安樂,後來卻演變至為自己的痛苦無間斷地添加火力,進而不斷感受痛苦。」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天界」所耗用的福報過巨,引致「透支」,要以「無間斷的痛苦」作為償還。一般由「天界」下墮之眾生,都是進入「地獄、餓鬼、畜生」三道。
第九種「滅盡定」
要「脫離輪迴」苦海,可以修習第九種「 定」 — 「滅盡定」,又名「滅受想定」。入此「 定」者感覺「微妙想滅、粗想不生、無想故亦無所感受、身心滅盡、定性現前、無復行相」。入此「定」後不久即可證「阿羅漢」,亦可以脫離「三界」的「引力」範圍。因此第九種「定」屬於「出世間定」,又名「無漏禪」。
為甚麼釋迦牟尼佛由「色界」進入 「涅槃」呢?
上述合共九種「定」,稱為「九次第定」 。釋迦牟尼佛進入「法界」時,並非由「滅盡定」而入,反而由位處「色界」的「四禪」進入「涅槃」。為甚麼呢?其後人認為釋迦牟尼佛在每一個「定」中間都「先出再入」,並不連貫,是因為要示現不貪著每一個「定」中的「樂」境。但為甚麼由位處「色界」的「四禪」進入「 涅槃」,則未有記述。
《西藏度亡經》揭示死時,「第八識」於肉體之內(請參閱「瀕死體驗的意義」(十五)一文,有關「心法」與「心識」的詳細解釋。),會被釋放出來。這種體內釋放過程,要經歷一段變化的程序。修行者必須掌握此段程序的出現,再配合「正確的定力、方法、口訣」,於關鍵位上「認證光明」。
若能成功,可以成「法身佛」(請參閱「瀕死體驗的意義」(四)及「瀕死體驗的意義」(五)一文,有關「法身」的詳細解釋。),直入「法界」。「光明」是「色」的一種,只是結構稀薄而已。「天界」的特點就是「光明」,只是不同的天,具有不同程度的光度與清淨度而已。《西藏度亡經》揭示「第八識」於肉體之內釋放的時刻,正是最清淨的「法身光明」出現之時,可以由此直入「 法界」,成「法身佛」。釋迦牟尼佛由位處「色界」的「四禪」進入「涅槃」,正好證明及示現了《西藏度亡經》的真確性。
《西藏度亡經》又揭示「第八識」離開肉體之後,會再遇極強之「光明」,正是「報身光明」出現之時。若果於關鍵位上「認證光明」,可以成「報身佛」(請參閱「瀕死體驗的意義」(四)及「瀕死體驗的意義」(五)一文,有關「報身」的詳細解釋。)。這正好說明,可以由「色界」以「光明之報身」進入及顯現於「法界」,無須經歷「無色界」。
這些重要時刻,就是「密宗」所說的「 成佛」或「脫離輪廻」之「捷徑」。說它是「捷徑」,是因為凡夫的我們,如果要回復「本性」的無邊大能,擺脫一切「引力」的束縛而「成佛」,必須將由「心法」分化而出的「第八識至第一識」,逐步「收攝融合為一體」,方可進入「一元的法界」。(請參閱「瀕死體驗的意義」(十五)一文,有關「心法」與「心識」的分化解釋。)
問題是「心法」的分化,是經歷長達「三大阿僧衹劫」(阿僧衹劫 = 1051次宇宙經歷「 成、住、壞、空」所需的時間)的長時間逐步「演化」而成,亦即是現世所說的「進化論」。說得難聽一點,就是「精神不斷的分裂」狀態。簡單的說,就是愈少慾念,「精神分裂」的情況就愈能改善。再配合「定」的修習,精神狀況更趨穩定,向上提昇及投生更高層次的精神領域就愈趨容易。
因此要回復「本性」的無邊大能,就必須走「回頭路」,逐步將已分裂的精神狀態「收攝融合為一體」。一來一回,要同樣多的時間。所以釋迦牟尼佛說,「顯教」的修行,要用不可預測及難以量計的「三大阿僧衹劫」修行,方可真正「脫離輪迴」而「成佛」。這是正確及合乎大自然規律的正常程序。釋迦牟尼佛只是如實地解釋其運作而已。
但大自然的規律是微妙的,有「周而復始、重複回到起點」的特性。所以《西藏度亡經》揭示,死時「心識」與肉體分離的一刻會產生「物理及化學的變化」,「心性」會回到最原始的狀態。原本要經歷「三大阿僧衹劫」修行才可以回到的起點,只要懂得掌握,很快就到了,可以慳回無數「劫」的時間。
上述的「色界」及「無色界」,要修習「 定力」及「觀空」,方可進入。凡夫「靜坐」一刻鐘就腳痛得「叫苦連天」,令修習「定」力成為只有少數人能做到的事。「觀空」亦難以掌握正確的方法,無數修行人因進入「頑空」(錯誤的以為「一切皆空」) ,有如「著了空魔」一樣,無法生起「智慧」而被困「空界」。
很多「盲修瞎練」的人,因為自尊心、高傲心等各種不同原因,拒絕尋訪或「皈依」有這方面知識及經驗的「真上師」,引致所修無效兼「作繭自縛」。又或者誤投「假上師」與「迷信而無學理實修經驗的上師」,同樣得到慘淡的收場。
如今所述的「捷徑」,就是無須「苦修腳痛」,便可以成功到達那些要有足夠「定」境才可以進入的高層次「精神領域」。所欠的,就是必須向「真上師」虛心求學及修習正確「證入光明」的方法。有什麼證據呢?《西藏度亡經》是符合科學理論的文字證據,亦是由「實修聖者」留下的「經驗之談」。其中部份內容與「瀕死體驗」者的「經驗之談」互相呼應吻合。而莎妲娜的個案,就是活生生的證據。
跨越各種高層精神領域的「瀕死體驗」個案
莎妲娜說:『我可以「心想事成、隨心所欲」!那兒的色彩與聲音之美,是如此的多樣化和細膩動人,遠遠超過塵世的想像。』,這一句證明莎妲娜已進入「慾界中六慾天」的精神領域。
莎妲娜說:『當我更為穿越那道亮光時,我進入一種狂喜的境界。不是喜悅,而是難以形容的狂喜。 』這一句證明莎妲娜已進入「色界」的初階段精神領域。
莎妲娜說:『我先超越時間,最後超越空間,到達某個沒有空間的點。我同時亦超越任何軀體,只剩下「自覺」。』,這一句證明莎妲娜已進入「色界」的最高層次精神領域。
莎妲娜說:『我再往前超越,甚至超越了「體驗」的層次。這時的我發現一種「沒有情緒、沒有體驗」的自由,甚至沒有「我」的存在。』,這一句證明莎妲娜已進入「無色界」的初階段精神領域。
莎妲娜說:『再往前超越,就是一種沒有「單獨意識」,只有無邊無際的浩瀚。我的「一點意識」,就好像大海裏的一滴水,被大海完全地溶化了。』,這一句證明莎妲娜已進入「無色界」的最高層次。
莎妲娜不斷追逐亮光,因而得以迅速跨越無數的高層次精神領域。若果這不是「捷徑」 ,又是什麼呢?很多「瀕死體驗」者,由於沒有莎妲娜的受訓經驗及常識,即使「誤打誤撞」地走向「光明」,因而進入「天界」,但通常都無法超越「慾界的六慾天」,就已經被迫退出「光明」,這是因為沒有人指導、受訓、協助的原因。
所以「密乘」要求修行人尋找一位「真上師」指導修行,可以解釋上述的種種情况,具有實修經驗,可以教授「證取光明」的方法,是十分合邏輯的,亦符合實際需要。如果即使上述的解釋亦不知曉,只吹噓自己有實修經驗,有「 神通」,有「加持力」,請問是否「加持迷信」呢?「外教」的修行人亦有「神通」,又有何用呢?不是同樣的失敗嗎?
「融入光明」並非等於「證取光明」,亦不代表成功地「成佛」或「脫離輪廻」,那麼一直以為可以走捷徑的「密乘」修行人,應如何珍惜及善用這些捷徑,才不至於浪費掉呢?如果失敗了,會有什麼後果呢?
莎妲娜進入「光明」後所走的一大段路,途中會有危險嗎?「證取光明」的方法是什麼呢?無數修行人因進入「頑空」(錯誤的以為「一切皆空」),有如「著了空魔」一樣,無法生起「 智慧」而被困「空界」,應如何「習定」及「觀空」呢?「習定」及「觀空」的正確方法是什麼呢?修行人應該誠懇及謙虛地去請問他們的「真上師」,而並非迷信「上師」有神祕的力量。
所以莎妲娜的第三個失敗原因是『不知道正確「證取光明」的方法』,還有其他的原因嗎?
有待探討的領域及問題
究竟負面的「瀕死體驗」(Negative Near-Death Experiences),與「臨終時」所見到的惡劣境象,其產生的原因,又是否一樣呢?而第八期「蓮花海」的「瀕死體驗的意義」一文,提到一些「臨終的景象」,在別的宗教亦一樣出現,有一些同樣訴說“被光明圍住,見到耶穌、瑪利亞前來迎接” 。為什麼會這樣的呢?
究竟「臨終的景象」代表什麼現象呢?見到壞的景象又是否代表後果堪虞、結局悽慘呢?為什麼在第8期中描述的廿五名修行者都用同一種修行方法,而且同樣地團結及勤力修行,但是卻仍然出現各種不同的、壞的「臨終景象」呢?究竟是那一方面出現了問題呢?別的宗教一樣有「神」來迎接,是否一切宗教,都具有同樣的效力呢?究竟如何修行,才可以確保「臨終的景象」是好的呢?如果出現壞的「臨終景象」,有沒有救急的方法呢?
究竟具有什麼條件的修行方法,才是「對題」的「精神提昇訓練」呢?「精神提昇的訓練」這麼多,應如何選擇、如何配合每一個不同的階段呢?
我們不妨又來一次「智慧的腦震盪」,想一想之後,在未來的文章內容之內,再印證既合符「科學」,亦合符「佛法」的答案,好嗎?………(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