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死體驗的意義(十五)

一般的「瀕死體驗」者,即使具有宗教信仰,但在「瀕死體驗」前已達致「通靈」的人,畢竟是極少數。因此大部份的「瀕死體驗」者,在回憶死後所遇見的境界時,都只能夠用粗略的描述來形容死後的見聞。對於突然出現的景象,由於毫無心理準備,加上在教義上並無任何引導,又欠缺「死後世界」的運作知識,因此在快速流轉的死後過程中,難以仔細地觀察每一項細節的微妙變化,更加難以理解這些微妙變化的箇中原因及其相互關係

究竟有沒有一些「瀕死體驗」的個案,是由一些具有「通靈」能力的人所經歷的,而這些具有「通靈」能力的人,甚至具有宗教信仰,而且其教義更具備「死後世界」的運作知識。如果有這些「瀕死體驗」的個案存在,其中的內容,是否會與別不同呢?會否揭示更多的大自然奧秘呢?這些奧秘會否與佛法及科學互相吻合呢?

「通靈」人士的特殊「瀕死體驗」

個案十九

莎妲娜美國的原住民,是一位具有「通靈」能力的人。她在印度讀書,對「印度教」的教義頗有研究,可以說是一位以「印度教」教義作為實踐的修行人

因為不好推辭友人奉上的飲品,在喝下一杯冰冷的水喉水之後,感覺渾身不舒服。莎妲娜回家後情況急轉直下,前後不足兩小時,已經陷入高燒、意識模糊、輾轉反側的苦耗之中。床上的粉紅色床單,被她的汗水沾濕了一大片。以下是她的自述:

『我先發現自己坐在床尾,兩腿盤膝而坐,這是我在印度時的經常坐姿。我正看著床上的另一個自己 — 正在輾轉反側、已陷入昏迷的身體。我看見的床單是綠色的,這是一種治癒的顏色,所以我知道我的身體會好起來的。

正在床尾觀看昏迷身體的我,是完全放鬆的,我稱這個放鬆的身體為「觀察者」。這個「 觀察者」忽然感覺左肩上有一股「靈氣」,以我的冥想訓練經驗及知識,我知道這股「靈氣」就是「目擊者」。讓我解釋一下,這個「目擊者」可以說是第二個身體,本身沒有認知能力,不能與另一個身體:「觀察者」溝通。「目擊者」沒有思想,沒有認知及理解能力,它只是一個「目擊者」。我知道有些巫師說「死神」站在左肩上,相信就是指這個「目擊者」的第二個身體。

當我感覺左肩上有一股「靈氣」時,我立刻被強拉式地進入「目擊者」裏面。我從那時開始迅速移動,因為我知道我要追逐那道亮光,不可以被其他的事情干擾,而其他所有事情亦已經做完,不可以再思念。我告訴自己:「盡情地追逐吧!」所以我衝向那道亮光

當我飄起來時,發現圍繞在四周的一切,都是精緻優美的畫面,美得令我留連忘返。我可以「心想事成、隨心所欲」!那兒的色彩與聲音之美,是如此的多樣化和細膩動人,遠遠超過塵世的想像。我相信,世間上很多傑出的音樂家與藝術家,都是從這兒取得靈感的。我十分肯定,在跨越界綫後進入這兒的人,都會想留在那裏,因為那裏實在太美了。

但我知道,我必須保持「專注」,持續地進入那道亮光,不可以為美景而停留。我不斷穿透那道亮光,往前超越,不停地超越。我先超越時間,最後超越空間,到達某個沒有空間的點。我同時亦超越任何軀體,只剩下「自覺」。丟掉軀體就會得到毫無束縛的自由。世間並無「完美無瑕」,直到我丟掉軀體,才能真正地體會得到。

當我更為穿越那道亮光時,我進入一種狂喜的境界。不是喜悅,而是難以形容的狂喜。我再往前超越,甚至超越了「體驗」的層次。這時的我發現一種「沒有情緒、沒有體驗」的自由,甚至沒有「我」的存在

再往前超越,就是一種沒有「單獨意識」,只有無邊無際的浩瀚。我的「一點意識」,就好像大海裏的一滴水,被大海完全地溶化了。

我又回到了肉體。當我從醫院醒來時,我注意到我有「自覺」,而且頭腦一清二楚。我了解那兒沒有「分離的個體」,一切都「合而為一」 。我醒後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我一定要記住每個階段的路向,告訴別人怎樣走。』

 

功虧一簣的「成佛」體驗

莎妲娜沒有描述她是如何從已回歸一體的「法界」中,又退回俗世的肉體裏。但十分肯定的是,她並未因為這次已接近回復「本性」身原本擁有,最清明的覺。請參看「瀕死體驗的意義」(四)瀕死體驗的意義」(五)一文,有關「本性」及「法身」的詳細解釋。「法界」:「法身」的無邊領域。),亦即是接近「成佛」的體驗中,達到「成佛」,恢復一切「本能」的最終結果。

雖然莎妲娜只修習「印度教」,並無「佛教」的知識,但由於「印度教」的某些修行方式,相當接近「佛教」的一些教法,因此莎妲娜對於某些回復「本性」的技巧,她是準確地掌握的。尤其是一些「藏傳佛教」才有的高階修行技巧與要訣,她亦是掌握自如的。但為甚麼她會失敗呢?這就是「大自然的真正奧妙」之處了。你想知道嗎?請先擴闊您的心胸,不要帶上有色的眼鏡看她,想一想她的成功之處

1. 掌握死後情況莎妲娜知道「死後世界」的運作模式,因此她可以「不為任何塵世的情感與慾望所觸動、靜觀自己的身體、等待時機的來臨、追逐亮光」;

2. 卓越的决斷力捨棄天界美景、超越狂喜的留戀、不執着任何軀體、嘗試與「法界」融合;

3. 不驚震的定力被強拉式地進入不知是何種領域的境地時,仍然保持定力,令追逐亮光的時機不致錯失面對天界美景與狂喜的誘惑,仍然保持定力不被牽制;對多生多世都擁有軀體的習慣性牽引,仍然保持定力,不作渴求,不被「串流式的習慣性慾望」所纏縛

4. 不自私的智慧不會為了保全「自我」的自私心,而放棄融入光明的機會,努力嘗試融入「合而為一」的「無我法界」;在醫院醒來時的第一個想法,就是要記住每個階段的路向,告訴別人怎樣走,為無盡的後人鋪路

請問身為佛教徒的您,對於一個外教的「印度教徒」所展示的優點,您認同嗎?請問您,如果易地而處,您能否同樣做到呢?您有沒有「自愧不如」的感覺呢?您會否覺得自己的修行,只是理論層面的「紙上談兵」呢?會否不堪死後實戰的輕微一擊呢?

如果您自負地覺得自己的佛學精湛,修行高超,甚至已為人師《經、論》皆可背誦或理解,持佛號、持咒、誦經無數、參禪、靜坐、修習密乘儀軌觀想、閉關等亦無數,請問您,如果您不看答案,您會知道莎妲娜失敗原因嗎?知道幾多點原因呢?雖然以下的答案,未必是最全面的,但集思廣益總是好的,不妨共同研究一下,以協助無盡的眾生,修補缺點,邁向成功,不再「坐井觀天」地自絕前路

 

「成佛」的理論、訓練與實戰

如果要回復「本性」而「成佛」莎妲娜所展現的每一項優點,是絕對不可缺少的。缺乏任何一項的優點,都會招致失敗。而莎妲娜失敗之處,就在於她欠缺以下的「知識與訓練」,以如斯的人才,竟然因為福報及智慧的不足而招致失敗,實在令人惋惜。

1. 對死後出現多個身體的疑惑與認知錯誤 –
莎妲娜所接觸的教義認為,死後會出現兩個身體。一個稱為「觀察者」,另一個稱為「目擊者」。有些巫師稱「目擊者」為「死神」,「 道教」又說人有「三魂七魄」。有些教派的教義甚至說人的靈魂可以分為幾層。究竟這些死後出現的兩個身體或多個身體,是什麼呢?如果不糾正這些觀念,會對回復「本性」而「成佛」的道路,造成什麼障礙呢?其殺傷力有多深遠呢?「 佛法」又作何解釋呢?

釋迦牟尼佛以其已經「成佛」的覺悟智慧,以最完整、最符合事實、及最透徹的「佛法」,解釋這些「大自然界的現象」。可以說,這是「 心」的一種自然現象及功能。

「佛法」認為,「心」是我們精神作用的主體。「心」的功能有八種,釋迦牟尼佛稱為「心法」。八種「心」的功能之中,最根本的總體名叫「第八識:阿賴耶識」,「阿賴耶」是梵語,意即「含藏、包藏」。《大乘義林章》說:【「識」者「心」之別名】,因此「識」就是「心」。簡單的說,「識」是一種「能量」

「第八識」的特性好像一個儲存倉庫或者電腦的硬碟,將多生多世發生的事情,不論好壞,一律儲存在「第八識」之中。「第八識」是所有眾生的「業力」寄託所在(「業力」網絡:由於以往多生多世「善或惡」的行為,形成自己內心及受影響的其他人之「心力」互相糾纏,成為互相影響的「引力」網絡,稱為「業力」網絡。請參看由「敦珠佛學會」出版的「業力不可思議」。),是生死輪迴的主體,由無始以來就已經存在,永無終結,即使經歷無盡的生死流轉,仍然永不壞滅

「第八識」是「本性」與「世俗妄心」的和合體,集「覺性」與「迷執」於一體,因此有「 自覺」的能力。一切眾生,每一個起心動念,或者語言行為,都會造成一個「力的子」,簡稱「業種」或「種子」,可以說是一種具記憶性的「心力」,存放在「第八識」之內。

由於「第八識」只負責儲藏的功能,並無分別審察的功能,但眾生的「心性」又喜歡向外尋找執持,為了運作的方便,於是由「第八識」中,以「心力」化出另一種功能,名為「第七識:末那識」。「末那」二字,是梵語的音譯,義譯為「意」,即是「意識」的本體。

由於「第七識」以「第八識」作為依據,為滿足慾望而化現,以「慾的心力」為基石,因此受到「第八識」內儲存的「貪、嗔、痴等心力」影響,執持其投射之境,認為有「我」的存在(佛教稱為「我執」)。久而久之,形成一種喜愛「自我」的偏執「心性」,恆久不斷地計算如何可以自私自利、自我保護。所以「第七識」可以說是一個自私自利的處理中心,令「第八識」的「本性」更為深藏及暗淡模糊

自私自利的「心性」變本加厲,希望向外獲取及收集更多利益,於是化現出「第六識:意識」,是「第七識:末那識」的「力用」功能。兩者同為「意識」的一種,「第七識」為「本體」,「第六識」為「力用」。

「第六識」是心理活動的綜合中心,我們的「見聞覺知、思想判斷」,全以「第六識」為主導。在西方的「心理學」上,「第六識」屬於「 意識」(consciousness) 的層面,而第七、八識,則屬於「潛意識」(unconscious) 的範圍。由於「第七識」是「意識之根」,「第八識」是宇宙萬法的本源,因此毫無疑問地,「第六識」的活動,全部受到第七、八識的影響

既然「第六識」要處理如此多的審查、判斷,當然需要一批「工具」去搜集資訊。於是「 第六識」又化現出一些功能。分別是「第一識:眼識、第二識:耳識、第三識:鼻識、第四識:舌識、第五識:身識」

這五種「識」,亦即是五種「能量」,依靠「眼、耳、鼻、舌、身」五個稱為「五根」的器官 (sense organs),向外收集稱為「五塵」(sense data)的「色(物質的形態影像)、聲、香、味、觸」五種性質的觸覺感受。而「第六識」則依靠「意根」分別「諸法」(即一切世事),稱為「法塵」。

「第六識」收集各類資訊後,就會以第七、八識的慣性指引及影響力作為準則,將這些資訊以「主觀」加以分別判斷,甚至扭曲,再將分類後的結論性資訊交予「第七識」,由「第七識」作為「傳遞者」,送入「第八識」內儲存。

西方著名的「精神分析學」(Psychoanalysis) 始創者佛洛依德 (Sigmund Freud),是西方學術史上首位重視「人類潛意識作用」的思想家。而另一位著名的「分析心理學」(Analytical Psychology) 始創者榮格 (Carl Jung),進一步闡揚「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 的理論。他對東方的「佛教、禪、瑜伽」等,有相當精深的研究。英國牛津大學教授依文思、溫慈 (Evans Wentz),跟據西藏格西喇嘛達瓦桑杜的口述,譯出第一本外語的《西藏度亡經》,是西方第一本有關生死的翻譯巨著,榮格特別為此本翻譯撰寫序言。榮格吸收東方「佛教」的思想後,進一步將人類的精神領域分為「意識、個人無意識、集體無意識」三個層次。

「個人無意識」就像一座記憶倉庫,儲存著個人被壓抑的心理情結;「集體無意識」則儲藏著人類世代相傳的潛在原始意象(archtypes)。這些理論,與「佛教」所說的「第八識:阿賴耶識」十分接近。這是「佛教」對「現代心理學」產生影響的實例。

可能有人會問:『「第一至五識」的能量配合五種人體器官以取得資訊,如果有器官衰敗,不作配合,又如何呢?人死亡後,五種人體器官盡皆衰敗,又如何呢?』

其實「第六識:意識」有兩種功能。第一種功能:「意識」與「第一至五識」的其中一種或多種「識」同時生起,配合五種人體器官以收集資訊或採取行動,兩者備及互相呼應地運作,被稱為「五意識」。因為「第一至五識」的功能十分微弱,並無分別審察的作用,必須配合「 意識」一起動。「第一至五識」負責配合器官收集資訊,「意識」負責分別審察收入來的資訊,才能真正了知這些資訊究竟是什麼。因此生前任何一種器官衰敗,都會引致無法運作某種功能。例如生前是盲的,就會看不見任何影像,無法收集影象的資訊,「意識」亦無從加以分別審察。那麼死後呢?五種器官盡皆衰敗,如何向外收集資訊呢?是不是死後會繼續是盲的呢?甚至加多幾樣,又聾的,兼無嗅覺、味覺、觸覺呢?

請想一想,「心」是一切的主宰,能生萬物。《華嚴經》稱為【一切唯心造】。試問又怎會如此無能呢?如果真的如此無能,亦只是眾生自困而已,是一種「自閉症」。所以「意識」又發展出第二種功能:無須配合五種「識」及五種器官以收集資訊或採取行動的「意識」,稱為「 不俱意識」「不俱意識」有兩種功能,就是「 五後意識」「獨頭意識」

在生時,「五後意識」與「意識」互相配合而運作。當「意識」正在分別審察由「第一至五識」依靠五種人體器官收集回來的資訊時,會透過「五後意識」到「第八識」尋找相關的同類資料作比對、比較,以助分別審察。由於是有了之前收集回來的資訊,為了分別審察的方便,之才去尋找相應對的相關資料。例如由「眼識」收回資料後,就前往「第八識」尋找有關的影像資料;由「耳識」收回資料後,就前往「第八識」尋找有關的聲音資料,如此類推,因此稱為「五後意識」

「獨頭意識」,在生前,由於無須依靠肉體的器官,可以直接從「第七、八識」中尋找指引及資料,亦可接收由「第七、八識」所發出的投射,加以分別、審判及運用。由於可以單獨行動,所以被稱為「獨頭意識」。因此人會有無數的念頭、夢境、妄想,甚至因為資訊過多而出現狂亂的心念及影象,有一些「幻聽、幻覺」,就是如此形成的。

跟據西方現代「心理學」所做的實驗顯示,發現人類會將所見到的影像,收入腦部後,再加入一些自己創造的影像、舊記憶影像,與實際收回來的影像資訊混合起來,成為只有他自己才可以見到的獨特境界。這種新加的情況,就是「五後意識」「獨頭意識」所起的單獨或混合作用。(請參看由「敦珠佛學會」出版之「一切唯心造」「生與死的奥秘」DVD第一、二集)

死亡後,「五後意識」「獨頭意識」離開肉體的束縛,可以直接對外接收資訊或採取行動,因此即使生前是「盲、聾、無嗅覺、無味覺、無觸覺」的人,死後都會恢復一切功能。所以生前是盲的「瀕死體驗」者,都訴說死後可以看見一切事物,就是因為「五後意識」「獨頭意識」所產生的作用。

所以在生前,「五後意識」「獨頭意識」 ,由於肉體的束縛,與及「第一至五識」負責配合器官向外收集資訊,因此只會向內在「第八識」中尋找資訊,亦只會接收由內部「第八識」所產生的投射資訊。死亡後,肉體的束縛解除了,向外收集資訊的途徑沒有了,令「五後意識」「獨頭意識」得以重開對外的通道

有一些修行人,包括「外道」的修行人,由於致力發展「五後意識」「獨頭意識」潛能,因此在生前,就已經可以不依靠任何肉體的有限器官,向外收集資訊,形成了「天眼通、天耳通」等等的異能。甚至將肉體的功能混合使用,例如用耳朵看影像,用眼睛聽聲音等等。聞名於漢土的「觀音菩薩」,就是因為用眼來聽聲,因而得名。「佛教」稱為「六根圓通」(出於《湼槃經》及《楞嚴經》)。而「心」的這種不斷向外發展功能以滿足無窮慾望的特性,正是西方所說的「進化論」。不過西方的「進化論」,與「佛法」的深度與廣度相比,仍然相差及遜色甚遠。西方的「進化論」,只知人類正在進化,卻不知「修行」可以急速提升進化的速度。

所謂「修行」,就是以正確的程式、正確的心力,意圖影響「第六識:意識」,修正它的分別、審判及運用原則,將未來收到的資訊淨化,而非污染(即「唯識宗」所說之「無漏種子」:無煩惱、無「貪嗔痴」之種子。),再放入「第八識」之內,以取代不正確的程式、修改不正確的「心力」。同時亦將舊有的污染「心力(種子)」釋放出來,加以淨化。此舉可以令「心」不斷「淨化」,進入正確的「精神提升進化」軌跡

但由於「第七識」是一個自私自利的處理中心,基於慣性的自我保護程式,因此經常反彈這些正確的程式及正確的「心力」,令存放在「第八識」之內,亦即是「潛意識」之內的程式及「 心力」,只有輕微改變或者甚至並無改變

這種情况經常出現在修行人的身上,令他們自以為已經很努力修行,充滿信心,以為可以應付「死後的世界」,投生「佛剎土」、「脫離輪迴」、或者「成佛」(回復一切的自由及本能)

問題就出在〔不是存放於「第八識」之內的程式,都一定不是「主程式」;不是存放於「第八識」之內的「認知」,都一定不是「主認知」,無法成為真正具有主控力的慣性程式及認知。即使進入「第八識」之內,若果存有疑惑,亦一定不能成為慣性的「主程式」及「主認知」。〕一旦要在「瞬息之間」作出決斷行動,連一點時間空間都不給予「第六識」作出分別時,就會由「第八識」內的慣性主程式及認知作為「主控者」。

無數的修行人,在面對真正的「死後世界」 、實戰的環境時,就是如此失敗的,甚至「功虧一簣」,因為「死後世界」的實戰環境,得令人「措手不及」,而且起落極大。有極美好的,亦有極恐怖的,都在「瞬息之間」互相轉換。這是大自然的一種自然現象。既是一種奧秘,亦是「心」在「死後世界」時,因為並無粗性肉體束縛,自由地運作的特性

漢土唐朝玄奘法師,如此地形容「第八識」:【去後、來先作主公】。意思是指眾生死亡後,最後一個離開肉體的,是「第八識」;最早入胎投生的,亦是「第八識」。

由於人死後的「心識」仍然慣性地投射多種功能,因此一些「久經冥想訓練、具有定力、意志堅強、心神錯亂」的人,在死亡後、脫體時、或者經歷「瀕死體驗」時,都會發現兩個至多個身體的投射,其實都是源自「心識」。「佛教」之《華嚴經》稱為【一切唯心造】

莎妲娜所指的「觀察者」,懂得細意觀察「粉紅色的床單被顯現為綠色,代表好的意義;又感覺靈氣在左肩出現」,由此而知,這是一個懂得分別的「意識體」,亦即是說,這個是「第六、七識」(包括「不俱意識」)的投射,先由肉體中投射而出。

莎妲娜所指的「目擊者」,沒有思想,可是有「自覺」,只是沒有認知及理解能力,由此而知,這是「第八識」。由於「第八識」是最後出離肉體的,所以莎妲娜在早期時,安靜而鎮定地坐在床尾觀看自己的肉體時,並未察覺靈氣在左肩出現。

到後期「第八識」離開肉體,莎妲娜以久經訓練的定力察覺靈氣在左肩出現。由於她並不認識「佛法」,因此對正確的大自然原理缺乏認知,不知道「第六、七、八識」同為一體,在肉體外齊集時,會自動融合。因此當融合啟動時,她以〔「觀察者」(「第六、七識」)被強拉地進入「目擊者」(「第八識」)〕作為描述,顯示她的內心,仍然將兩者視為「獨立存在的身體」,因此形成了「二元對立」的狀態。

這種「認知」,由於其教義的不正確,經過訓練後,已經久存於莎妲娜「第八識」之內,成為「主認知」,亦同時形成障礙,因此成為她無法回復「本性」的其中一種原因。「佛法」稱為「所知障」:因為認知的錯誤而構成障礙。

有些巫師說「死神」站在左肩上,將「第八識」視為另一種個體,就更加「障重」了。其他的宗教,或者有特殊異能的人,見到人死後的不同「心識」投射,都因為對正確的大自然原理缺乏認知,將所見的表面現象,視為「真理」,胡亂組成一些誤導他人的「宗教」,令大量的眾生不是愈陷愈深地受盡痛苦,就是像莎妲娜一樣,充滿信心,卻是功虧一簣,難以回復「本性」而「成佛」及脫離輪廻。

所以不要以為任何宗教都是導人向善的,沒有殺傷力,其實真正的殺傷力,就在於它為您灌輸大量不正確的資訊及程式,在你的「第八識」之內,埋下眾多的計時炸彈及障礙,令您永陷輪廻。

一些輕視教理、或者誤解教理的佛教徒,一些輕視「密乘」的實踐修法、或者誤解實踐修法的佛教徒,將會得到同樣的結果,甚至比莎妲娜更差。

因為眾生長久以來,就已經慣性地在「心識」內投射各種「心力、妄念」,即使在理論上,知道「六、七,八識」同為一體,但如果缺乏生前的對題實踐訓練,在死後仍然難免受到「 分別心」的障礙而失敗,引致繼續輪廻。

「藏傳佛教」對於此等幻身的融合、轉化「 分別心」、掌握「死後世界」認知的訓練,確實有其獨到而對題之處,但若果只接受「灌頂」及普通的「口授觀想」,而無詳盡的「導引解釋」及「口訣」指示,面對死後實戰的嚴峻挑戰時,仍然是功虧一簣的。就正如現在這篇文章的解釋一樣,其實就是一種「導引」,若果並未接受此等「導引解釋」,您會理解「心法」的諸「識」認知,是如此的關鍵及重要嗎?這些認知,到了最後關頭竟然是如此的重要,成為「成功與失敗的界綫」。

因此「導引」,並非只是理論的解釋,還須與「實戰經驗」掛鈎,相互並齊地互為解釋,方可產生真正的深層作用

作為「上師」,指引「修行」,導向「死後世界」的實戰,如果不將「導引解釋」及「口訣」指示弟子,或者是連他自己都不懂,確實是一種極大的遺憾。若果只顧斂財,只懂「灌頂」 ,毫無「教理及修行」經驗,吹噓「神通」,掩人耳目,這是對「藏傳佛教」的極大羞辱。作為「顯教」的修行人,自己不懂,但又要胡亂攻擊「藏傳佛教」的實戰修行方法,既是「無知」,亦屬於「犯重戒」之舉,是「佛教」與眾生的極大悲哀

2. 莎妲娜的失敗,還有其他的原因嗎?

《西藏度亡經》建議在屍身旁邊,作如下的開示:《當身心分離的時候,「本性」法身的清淨淨相,會以微妙燦然的明光出現,其光度令人驚心動魄,猶如在烈日原野中,陽光之火焰正不斷閃動。這些景象,人人皆會出現,請勿驚怖懼畏,勿生恐慌,應知這是你自己的「法性」本光,認證它吧!》

莎妲娜追逐亮光,確實已經逐層深入,達到了最後階段,為甚麼仍然失敗呢?經文中的【認證光明】,不是向著它,走向它,就已經代表成功嗎?還要如何做,才是【認證光明】呢?下一期的「蓮花海」,我們再一起探討,好嗎?

有待探討的領域及問題

究竟負面的「瀕死體驗」(Negative Near-Death Experiences),與「臨終時」所見到的惡劣境象,其產生的原因,又是否一樣呢?而第八期「蓮花海」的「瀕死體驗的意義」一文,提到一些「臨終的景象」,在別的宗教亦一樣出現,有一些同樣訴說“被光明圍住,見到耶穌瑪利亞前來迎接” 。為什麼會這樣的呢?

究竟「臨終的景象」代表什麼現象呢?見到壞的景象又是否代表後果堪虞、結局悽慘呢?為什麼在第8期中描述的廿五名修行者都用同一種修行方法,而且同樣地團結及勤力修行,但是卻仍然出現各種不同的、壞的「臨終景象」呢?究竟是那一方面出現了問題呢?別的宗教一樣有「神」來迎接,是否一切宗教,都具有同樣的效力呢?究竟如何修行,才可以確保「臨終的景象」是好的呢?如果出現壞的「臨終景象」,有沒有救急的方法呢?

究竟具有什麼條件的修行方法,才是「對題」的「精神提昇訓練」呢?「精神提昇的訓練」這麼多,應如何選擇、如何配合每一個不同的階段呢?

我們不妨又來一次「智慧的腦震盪」,想一想之後,在未來的文章內容之內,再印證既合符「科學」,亦合符「佛法」的答案,好嗎?………(待續)

 

返回「生命提昇」頁面觀看更多「生死教育」精選文章

前往「本會出版」頁面了解更多「生死教育」資訊

前往觀看深層 「生死教育」教學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