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死体验的意义(十)

负面「濒死体验」的比例

「濒死体验」的研究者爱华特(P.M.H. Atwater),访问了700位经历「濒死体验」的人,其中105位的经历是不愉快的,而当中有一位体验了「地狱」的境况。依照比例,负面的「濒死体验」(Negative Near-Death Experiences)大约占七份之一

芭芭拉.罗默尔(Barbara R. Rommer, M.D.)医学博士的研究个案之中,有17.7%的人经历不愉快的「濒死体验」。依照比例,负面的「濒死体验」大约占五至六份之一

这种比例,是否代表我们无须对死亡加以认识及准备,因为自觉「无愧于天地」,即使有,亦「微不足道、无伤大雅」呢?真正的答案可能会令你感到惊讶,因而重新检视今生的行为,以及重新订定今后的「目标」,并且真正地理解及掌握「生命的意义」。

心脏病专家莫里斯.罗林斯(Maurice Rawlins) 在研究「濒死体验」的过程中,亦搜集了十多个有关不愉快的「濒死体验」个案。当中有一些「 濒死体验」者听见尖叫呻吟,并且目睹令人毛骨悚然的暴虐场景,而施暴者是非常丑怪的「半人半兽」(请参看「濒死体验的意义」(九)一文)他认为,负面的「濒死体验」与美好的「濒死体验」,在比例上是一样的。很多「濒死体验」的研究者,无法取得正确的比例数字及证据,是因为很多经历不愉快「濒死体验」的人,都加以隐瞒

芭芭拉.罗默尔(Barbara R. Rommer, M.D.)医学博士亦发现登报征求「濒死体验」的个案时,三百多个访问中,取消访问的都是经历过不愉快「濒死体验」的人。他们大都不愿意将自己的惨痛体验告诉别人,害怕被人定义为一个「有罪、曾经做过伤天害理的事、不道德」的人,有损其面子、形象、及社会地位,亦害怕令其亲友蒙羞及担忧。如果经历过不愉快「濒死体验」的人,全部都愿意将体验毫无保留地与公众分享,你认为在比例上,负面的「濒死体验」所占的比例,会否超过一半呢

根据「西藏度亡经」的描述,所谓「濒死体验」,只是步入死亡的第一个阶段(请参看「濒死体验的意义」(八)一文),而且是最美好的一个阶段,因为遇见「光明」的机会率最高。但由第二个阶段开始,情况就会变得十分复杂多变,坏的情况比好的多,而且危机四伏。那么出现类似负面「濒死体验」的机会率,就肯定是超过一半了

根据盖洛普机构在1982进行的调查估计,单单在美国,就有超过八百万的美国人经历「濒死体验」,占临终人数的百分之三十五。到1992年,调查估计有一千三百万名美国人经历「濒死体验」。如果以此推论全世界拥有「濒死体验」的人数,一定不是一个小数目

如果经历「濒死体验」的人之中,有一半的人经历负面的「濒死体验」,数目将会是惊人的,足以令有智慧的人,正式面对及学习处理「 生与死」的关系,甚至愿意接受适当的训练。究竟什么才是适当,并且「对题」的训练呢?如果要知道答案,首先就要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负面的「濒死体验」?究竟引致负面「濒死体验」的原因是什么呢?在大自然的规律之下,究竟负面的「濒死体验」,依循着什么规律而运行的呢?为什么有一些「濒死体验」者会遇见「恐怖境象」 ,但有一些「濒死体验」者又会遇见「愉快境象」呢?

有一些「濒死体验」的研究者认为,出现负面「濒死体验」的原因是:

1. 不良心态:如果「濒死体验」者濒临死亡时的心态,正处于不良的、孤单的、惶恐的状况,就会产生负面的「濒死体验」。真的如此简单吗?为什么有很多处于相同状态的「濒死体验」者,却产生美好的「濒死体验」呢?

2. 投射作用:如果死亡的人自幼被教育成「有地狱的存在」,就会投射类似的负面「濒死体验」。真的如此简单吗?如果自幼被教育成「只有天堂、没有地狱」,又是否不会再有负面「濒死体验」的存在呢?

3. 气场不良:如果「濒死体验」者濒临死亡时的气场(能量场)不足,被低层次的灵体依附或干扰,就会出现负面的「濒死体验」。这个解释,可以说是稍为接近「佛教」的其中一个解释,但实际的情况,其实更为复杂。

4. 反省作用:为了刺激「濒死体验」者,令他反省及改变现有的不良习惯及生活方式,负面的「濒死体验」因应这些需要而自然出现。真的如此简单吗?为什么不是全人类都拥有这种负面的「濒死体验」呢?是否其余的人都不需要反省呢?

 

「鬼道」的「濒死体验」

在未解释详细答案之前,请先参考下述的一个案例:

个案九:

莎荻拉是一位照顾癌病患者的护士,因为过度忧郁而服药「自杀」。她是一位天主教徒,濒临昏迷前对“上帝”说:「上帝,我把生命交托在你的手上。」

昏迷之后,她清晰地感觉自己身处一片黑暗,全身赤裸,令她感到羞惭。她肯定这个不是梦,而是体验。她感觉四周充满一些东西,听到他们的尖叫声。渐渐地,她看见那些东西,相貌恐怖,好像患有厌食症,牙齿参差不齐,十分难看。他们的眼晴暴突、秃头、全身赤裸、一丝不挂。大约最少有50个,将她团团围住。这些东西抓住她的手臂、头发,不断高声尖叫和呻吟,就像癌症病人发出的尖叫和呻吟声一样。

之后场景改变,她身处自己的房间,并见到这些东西都在房间之内,紧贴着她。他们全身流出湿湿的液体,发出恶臭。她感觉这种臭味比死老鼠的臭味更臭。他们并没有伤害她,因为她并无痛楚的感觉,只是充满恐怖感。慢慢地,这些东西开始离开,好像是转到别的房间去折磨其他人。她亦随即醒来,觉得自己因为背叛「上帝」自杀而差点被困地狱,所以自此以后,她不敢再次「自杀」。

上述莎荻拉的「濒死体验」并无见到任何「光明」,因此无法回复部份「本性」 (请参看「濒死体验的意义」(四)「濒死体验的意义」(五)一文)的功能。而「光明」的出现,代表亡者的「精神身」在脱离肉体之后,因为物理性的变化,令一切「 引力」失效,而出现短暂的「本性」回复。这种短暂的回复,令「精神身」的能力增强,可以窥见「天界」或不同「精神领域」的面貌,亦令部份「濒死体验」者在「死后回生」之后,出现种种不同程度的「超能力」。

莎荻拉在她的经历里,即使普通的死后「精神身」能力,例如「飞行、知道其他人的心念」等能力,一种也没有。既无法进入「自然的物理演变程序」,无法见到「光明」,亦无任何能力的产生,这种情况显示莎荻拉正受着「业力」网络的恶性「引力」所控制(「业力」网络:由于以往多生多世「善或恶」的行为,形成自己内心及受影响的其他人之「心力」互相纠缠,成为互相影响的「引力」网络,称为「业力」网络。请参看由敦珠佛学会出版的「业力不可思议」。)

 

「自杀」的成因与后果

并非每一位「濒死体验」者都会见到「光明」及回复部份「本性」的功能。有很多「濒死体验」者都错失这段最美好的时光与感觉。跟据著名的「濒死体验」研究者凯尼斯.林格(Kenneth Ring)所著的「死亡中的生命」(Life at Death),书内的研究报告发现,引致濒临死亡的方法或形式,直接影响「濒死体验」所经历的项目。引致濒临死亡的原因,大多是「生病、意外、自杀」 。由「生病」引发的「濒死体验」,多数会经历所有的项目,包括见到「光明」及回复部份「本性」的功能。由「意外」引发的「濒死体验」,多数会经历「回顾人生」;而「自杀」所引发的「濒死体验」,却几乎全部都不会「见到“光” 、进入“光的世界”及与“神或佛”相会」。 (请参看由「敦珠佛学会」出版的「生与死的奥秘」第一集 。)

由于上述的调查,引致一些「濒死体验」的研究者认为,如果「濒死体验」者濒临死亡时的心态,正处于「不良的、孤单的、惶恐的」状况,就会产生负面的「濒死体验」,尤其是「自杀」死亡的人。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亡者「多生多世」所做过的行为,对自己的「心」,留下难以磨灭的「隐性记忆及影响力」,形成对各种不同的事情,都存有「特定的思维方式及处理方法」,现代人称之为「潜意识的运行程式」。 「佛教」称之为「习气」(意思是「由无始以来,多生多世所积下来的习惯、思想模式、行为模式所形成的记忆性能量气流。」) 这种潜藏的惯性「心力」,令莎荻拉非常容易进入忧郁状况,并且作出「自我伤害」的行为。

这种由「自我的影响」而发出的「心力」 ,称为「主力」。意思是形成「结果」的主要「 因素及力量」。亦即是说,莎荻拉的「自杀」原因,无论是由何人、何种事情所引发,最重要的因素都是由她自己亲自造成的。所以「自杀」的人,即使救回,仍然会再「自杀」。即使死了,在「中阴身」(指「投生」及与其他物质连结前的过渡期身体,物质结构十分稀疏。)时,仍然会不断「自杀」,令痛苦不断延续,难以停息

就只有这么简单的理由吗?不是。因为「心力」通常都是双向或多向的。众生在「多生多世」以来,结下无数仇怨,令无数受过伤害的「心灵」忿忿不平,都发出一度要报仇的「心力」,充斥于宇宙之间,并且好像带有「磁力」一样,会自动与有关的报仇对象连结在一起,等待复仇的机会。报仇者的「潜意识.自动运行程式」,会不断发出影响力。所以莎荻拉的忧郁,除了来自「自我」的「主力」之外,还有来自有关的「寻仇者」所形成的「心力」。这种由他人发出的「心力」,称为「他力」。其威力仅次于「主力」。威力较次的原因是这种力,是外在的力量,并非发自「主角」的内心,是一种间接的影响力。 「佛教」称这些「寻仇者」为「冤亲债主」

所以即使莎荻拉「起死回生」之后,因为害怕「地狱」而不再「自杀」,令「自杀」的「 主力」减弱或消失,但要寻仇的「他力」仍然存在,成为等待杀死她的力量。这种互相影响的「 心力」作用,形成一幅庞大的「引力」网络,佛教称为「业力」网络。其形成与运作的规律,全部依循大自然的「因果律」

 

如何避免进入恶性的「精神领域」

莎荻拉感觉自己身处一片黑暗,全身赤裸,令她感到羞惭。」通常每进入任何一个「精神领域」,如果感觉一片黑暗、或者浓雾,表示仍在「连结」中,是进入某一个层次的「精神领域」时,普遍出现的一种「转折期」现象。如果懂得「修行」的人,不好奇想知道即将进入什么「精神领域」,只须立刻进入「修法程序」,就可以即时转往「修法」中的特定「连结」。

「全身赤裸」代表毫无保护力,所引致的羞惭,亦会令「定力、专注力」失去,无法进入「修法程序」,是「修行人」的大忌。所以「密宗」的一些「秘密本尊」(「本尊」即「法之」,是「修法程序」中的主要「佛、菩萨」) ,都是赤裸的,就是协助「修行人」克服此等环境的杀伤力,反过来成为「理所当然」的助力。这些只是「修法程序」中的一种特殊「观想」训练。如果有任何「上师」以此要求弟子们作「全身赤裸」的实修,这个必定是「别有用心」的「 假上师」,必须舍离他,不可接近。因为「假上师」心存歪念,磁场特别差,近之无益,容易令「接近者」的「磁场及心念」受影响而转差,引致「接近者」与不良的「精神领域」连结

渐渐地,她看见那些东西,相貌恐怖,好像患有厌食症,牙齿参差不齐,十分难看。」渐渐地的意思是「连结」逐渐成功,她正式进入这一个「精神领域」,所以她开始看见那个「领域」的东西。而「厌食症」的样子,是瘦骨如柴,皮肤凹陷,因肌渴及肌饿而做成的形相,正是《佛经》中所描述的“饿鬼”样子。所以莎荻拉进入的是「饿鬼的领域」,并非她想像中的「 地狱」。而且「地狱」的特征是感觉痛楚,但莎荻拉并无痛楚的感觉,证明她进入的并非「地狱的领域」。

「他们的眼晴暴突、秃头、全身赤裸、一丝不挂。大约最少有50个,将她团团围住。」一群恐怖的赤裸鬼怪团团围住你,任何人都会惊惶失措,什么「修法程序」都会立刻忘记,只会机械式地逃生。数目只是50个,并不算多。有些记得前生经历的人说,数目多至成千上万,数之不尽,极度惊吓。所以「密宗」的一些「忿怒本尊坛城」,要观想的「本尊」相貌凶恶,坛城内之眷属数目众多,就是对治这些恶劣环境的妙药良剂。故然令「修行者」习以为常,不陷惊慌,亦可在进行观想时连结「忿怒本尊坛城」,既可受到保护,亦可转往「本尊」的净土,一举数得

「这些东西抓住她的手臂、头发,不断高声尖叫和呻吟,就像癌症病人发出的尖叫和呻吟声一样。」一般较高层次的「精神领域」,都无须发声的,全部用「心灵感应」,十分宁静。较低层次的「精神领域」,噪音愈多。在「地狱领域」的噪音,足以令人发狂。所以在一片黑暗时,若果听到声音,而非「心灵感应」般的通话,表示你即将进入低层次的「精神领域」,必须赶快「转换频道」,最好的方法就是立刻进入「修法程序」。因为在「转折期」时,正在「连结」中,由「精神领域」所发出的拉扯力是最弱的,比较容易「转换频道」。如果毫无「脱离的意识」,错过机会,一旦正式进入低层次的「精神领域」,「精神身」的物质结构就会开始受该「频道」的「引力」影响而「凝聚」同一层次的「物质身」,亦即是被逐渐「定型」。一旦「成型」,就更难脱离。那些“饿鬼”抓住莎荻拉的手臂,表示她与“饿鬼”已经可以彼此接触,她的「饿鬼身」正在「凝聚」中。若果再无其他解救方法,莎荻拉就会正式成为一样丑陋的“饿鬼”了

「之后场景改变,她身处自己的房间,并见到这些东西都在房间之内,紧贴着她。」场景改变为莎荻拉的房间,是一件好事,显示莎荻拉的肉体正逐渐恢复能量,走向「起死回生」的路向。这些能量拉扯她离开困境,返回人间,但亦引领这批执持不放、紧贴着她的“饿鬼”一并进入「人间的领域」。

「他们全身流出湿湿的液体,发出恶臭。她感觉这种臭味比死老鼠的臭味更臭。」听到声音,又闻到臭味,是极低层次的「精神领域」所拥有的特征。但如果在「人间的领域」都闻得到、听得见,就表示莎荻拉的个人「业力」,与低层次「精神领域」之间的「连结」非常紧密。如果「不解除或转移」这种「连结」,将来正式进入死亡时,就会再次进入这些领域。而最有效及最快见效的方法,就是接受「正确“佛法”」的「修行」训练。如果因为「迷信」而胡乱接受「不正确“佛法”」的污染,或者向一个「假上师、巫师、江湖术士、骗子、神棍、一知半解的迷信者」求助,已经劲差的磁场就会变得更差,会缩短莎荻拉的寿命,加速连结的时间,或者转为连结更差的「精神领域」,令情况变得更糟糕。

「他们并没有伤害她,因为她并无痛的感觉,只是充满恐怖感。慢慢地,这些东西开始离开,好像是转到别的房间去折磨其他人。」由于莎荻拉的肉体能量逐渐加强,这些“饿鬼”一时无法伤害她,只能以声音及臭味折磨她。最后这些“饿鬼”好像转移目标,但真正的原因是「时机尚未成熟」,他们只不过是暂时退走,等待适当的时机,卷土重来。

根据「佛法」的解释,「寻仇者」除非获得「解怨的偿还」,否则是不会罢休的。所以「 修行人」的其中一种「修行」功课,就是向这些「寻仇者」道歉、忏悔,请求原谅,并且以「修行」之力给予偿还。例如「修法或多行善事」,将「功德」迴向及归功给他们。对于“饿鬼”的最直接帮助,就是「修“施食”法」令他们可以免去饥饿之苦,亦是一种最直接的偿还

 

对负面「濒死体验」的误解

大自然的真正道理,尤其是「业力」网络的交错运作及所引起的连环影响,极其复杂。所以释迦牟尼佛曾说过,大自然界之中,有「四种力量」是最不可想像及难以推算的,「佛教」称为「不可思议」。其中一种力量就是「业力」。

所以负面「濒死体验」的出现原因,并非一般研究者的想像般简单。有一些「濒死体验」者,由于遇见「光明」,在大自然的物理现象作用下,回复部份「本性」的「超能力」,因而以片面的理解、个人的武断,好像「盲人摸象」般,认为这是「神迹」。这种误解令很多人以为单凭「爱、多做善事」,就可以将自己提升至好的「精神领域」。这种误解与狭隘的认知,亦令他们忽视全面的事实真相,停止探究可以彻底救助自己及他人的方法

大自然的威力,并非来自「神或佛」,亦非单靠「神或佛」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由于很多众生都曾经在大自然的物理现象作用下,回复部份「本性」的「超能力」,而不同程度的「超能力」,亦形成各种不同程度的「神」。 「本性」的其中一种特性是怀有「无条件的慈爱」,因此这些「神」,都抱着「爱心」,将自己的认知告知较低层次的众生,希望令他们可以提升至同等的「精神领域」。世间上各种不同的宗教、神迹、理论,亦因此纷纷建立及出现

有一些「濒死体验」的研究者认为,只要在临死时,将「不良的心态」改为「好的心态」 ,就可以避免进入恶劣的「精神领域」,这是忽略其他影响力量的一种错误认知。这种错误认知会令人错失训练及加强正确的力量。单凭微弱的善性「心态」,并不足以扭转劣势,亦不足以抗衡大自然的威力

又有一些「濒死体验」的研究者认为,若果「心」中从来都无「地狱」的概念,死后就不会进入恶劣的「地狱领域」,因而质疑含有「地狱」概念的宗教,会否为人类带来无穷的痛苦,添加灾难。这种错误的认知,是「自欺欺人」的驼鸟政策,亦是「本末倒置、以“果”为“因” 」的「无知」概念。 「地狱」的形成,是因为众生伤害其他众生,由自己的「愧疚」、受害者的「怨恨」、旁观者的「遣责」所形成,是一些蕴藏无穷的「心力」共同运作而形成的「精神领域」,受制于「因果定律」。即使集合所有「神及佛」的力量,都无法消除,单凭个人在「心」中去除「地狱」的概念,如此微弱的力量,更加不足以扭转劣势,亦不足以抗衡大自然的威力

这种错误的认知,令「作恶者」放心作恶、令「受害者」心有不甘、令「行善者」错失更有力的救助方法。由于「神」只是回复部份「 本性」的「超能力」,所以无法理解「因果定律的全面性、业力网络的运作深度」,因此出现「 并无轮迴、神创造万物、时间有始有终、天国是永生的」,以及「“信”者得救,“爱”是一切,单凭“行善”,无需其他“训练”」等等并不彻底,亦不全面的理论及救助方法。其理论与现今的科学证据亦「格格不入、互相违背」

「佛法」从来都不会隐瞒事实的真相,因为只有了解真相,才可以从中寻求出彻底的解决方法。由于「佛」已经完全回复「本性」的「超能力」,所以能够将大自然的现象及运作原理详细分析,例如「因果定律、“本性”的真相、轮迴的运作、时间的无始无终、业力网络的运作」等与科学一致的理论。这些精确的理论可以令众生领悟其中的奥妙,接受适当而具力的「心」之训练,彻底救助自己及别人,而并非「无知」、「片面理解」、或者「自欺欺人」。这就是「 神」与「佛」的重要分别。 (请参看由「敦珠佛学会」出版的「生与死的奥秘」第二集。)

 

矛盾的理论所带来的后果

很多宗教都呼吁信众,要相信「神」的万能与决定,例如「“痛苦”是一种考验、“天灾横祸”亦是考验、“家破人亡”更是考验、“ 被人谋杀与虐待”都是考验」。这些「麻醉」式的镇痛理论,被形容成「为了令你更好」的「“ 神”爱你,所以如此决定」等理论,无法令「轮迴」停止,只可以令痛苦得到「自欺欺人」的暂时歇息处。既不彻底,亦并非真相,有点像「大人骗小孩」停止哭泣的一些方法。

莎荻拉是一位天主教徒,濒临昏迷前对“ 上帝”说:「上帝,我把生命交托在你的手上。 」这是一种极为矛盾的「心态」。她逃避痛苦、无法忍受痛苦、无法认同「神」的考验方式与决定、但又仍然依赖「神」的决定,所以既要「自杀」,用行动否定「“神”不容许“自杀”的决定」,但又同时将生命交给「神」代为处理。出现如此矛盾的「心态」,就是因为她无法理解上述的矛盾理论。既然一切的「起因与成因」都是「“神”的决定」,但痛苦的后果却由「“我自己”来承担」,美其名是「考验」,但实质又会否是「被“神”玩弄于股掌之中的可怜虫呢?」既然如此,不如放弃这种并无「自主权」的游戏,将「生命」归还给「神」吧!对于思想受到「封闭式宗教」教育的人而言,所知道的「真相」并不多,这个可以说是在矛盾夹缝中挣扎的一种解决方法。后来莎荻拉见到「饿鬼」,以为是「地狱」,害怕「地狱」,所以不敢再「自杀」,但并未真正解决她内心的矛盾。

若果要寻求真正的解决方法,首先要知道,究竟出现负面「濒死体验」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有一些「濒死体验」的研究者认为,不应该用「负面」来形容见到「地狱」等的「濒死体验」。这是另一种逃避的「心态」。其实这些体验,不单是负面的,而且是恶劣的,代表亡者正身处险境。必须正确的「面对它、认识它、解除它」。既不消极,也不逃避,因为逃避、避重就轻,只会延误解救的时间、减少解救的机会。负面的「濒死体验」,尤其是逐渐被「定型」的处境,不会在后期见到「光明」的,不要「自欺欺人」,必须认清它的严重性,积极学习脱困的方法

下一集,会更深入地探讨出现负面「濒死体验」的真正原因。而「濒死体验的意义」(八)一文,提到一些「临终的景象」,在别的宗教亦一样出现,有一些同样诉说“被光明围住,见到耶稣、玛利亚前来迎接” 。为什么会这样的呢?究竟「临终的景象」代表什么现象呢?见到坏的景象又是否代表后果堪虞、结局凄惨呢?为什么在第8集中描述的廿五名修行者都用同一种修行方法,而且同样地团结及勤力修行,但是却仍然出现各种不同的、坏的「 临终景象」呢?究竟是那一方面出现了问题呢?别的宗教一样有「神」来迎接,是否一切宗教,都具有同样的效力呢?究竟如何修行,才可以确保「临终的景象」是好的呢?如果出现坏的「临终景象」,有没有救急的方法呢?究竟具有什么条件的修行方法,才是「对题」的「精神提升训练」呢?

负面的「濒死体验」,与恶劣的「临终景象」,其产生原因,是否相同呢?今期的内容,已经再次与各位一起分享了部份的答案。虽然并非直接解答,但各位又能否从中领悟呢?各位可以推想出剩余的答案吗?我们不妨又来一次「智慧的脑震荡」,想一想之后,在未来的文章内容之内,再印证既合符「科学」,亦合符「佛法」的答案,好吗? ………(待续)

 

返回「生命提升」页面观看更多「生死教育」精选文章

前往「本会出版」页面了解更多「生死教育」资讯

前往观看深层 「生死教育」教学影片